中新網5月15日電 香港經濟導報刊登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盛九元的文章,該文分析上月中旬于北京召開的兩岸經貿論壇的成果及影響,指出應共同構建穩定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積極推進大中華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交流,此舉是大陸的需要,更是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及避免被邊緣化的需要。
文章認為,今年4月的兩岸經貿論壇引起舉世關注和積極的反響。論壇的舉行對于緩和因陳水扁極力推動“終統”、“公投新憲”而導致的兩岸緊張,以及因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而形成的經貿緊縮都產生了積極而正面的影響,對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提升經濟合作層次有積極而重大的推動作用。
從民進黨內部分人士的反應來看,可以看出,民進黨當局也認識到,所面對的并不是兩岸經貿論壇本身,而是論壇所反映出的兩岸民意和大陸龐大的市場機遇。也反應出兩岸交流的民意是不可逆的。
文章分析說,此次論壇不僅規模大,層次高,議題廣泛,討論深入,還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其一,議題集中深入、針對性強。論壇的舉辦是對“五項愿景”的具體落實,是兩岸經貿關系發展與兩岸人民交流的重要平臺。“七點建議”,客觀務實、針對性強。其二,討論務實、務實推動兩岸經貿往來的進一步發展。就建議本身來看,有很多內容在論壇舉辦之前就已經通過學者與工商界的廣泛討論并達成了共識。其三,企業界人士的廣泛參與成為論壇中的最大亮度。與會臺企界人士包括70多家島內知名的企業負責人及其代表,涵蓋島內各行業,基本是代表臺灣產業發展方向或是具有支柱效應的大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值占臺灣地區總產值的48%,可謂“半壁江山盡出”。
文章指出,此次論壇最值得關注的共識就是建立起相互溝通與協商的平臺。正如國共兩黨領導人所反復強調的,論壇并非只是兩黨交流的平臺,而是兩岸各界、各社會團體、各方面人士交流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兩岸的各種觀點、各種聲音、各種呼吁、各種需求,只要是有利于發展兩岸經貿關系、便利民眾交流交往、有助于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都會得到積極的響應與落實,因此,此次論壇實際上是為兩岸的和平發展構建起互相溝通與協商的機制化平臺。
文章亦認為,此次論壇明確提出共同探討構建穩定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眾所周知,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努力推動兩岸經濟關系實現正常化、規范化、穩定化,消除在兩岸經貿關系中的各種障礙,這就需要兩岸學者專家、工商界人士就兩岸經貿合作關系、兩岸共同市場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力求以更具有包容性的方式尋求構建兩岸經濟合作的機制化平臺。
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一直是兩岸關系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因此,文章認為要積極推進大中華區域經濟。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相當密切。各項統計數字充分說明,兩岸經貿往來不僅拉動了島內經濟,增加了民眾就業,而且提升了居民收入,促進了社會的繁榮。由此可見,任何對兩岸經濟合作加以人為限制和干擾的做法,都將最終損害到臺灣地區的經濟以及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
文中指出,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在區域經濟合作加速和大陸經濟強勁增長的背景下,積極推進大中華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交流,是大陸的需要,更是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及避免被邊緣化的需要。
近十年來,在“臺獨”勢力“戒急用忍”政策主導下,臺灣地區經濟增長排名由亞洲四小龍之首降為最末,島內外資紛紛出逃,經濟發展相對停滯。在全球分享大陸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時,臺執政當局的封閉與緊縮政策,使臺灣地區及臺商失去稍縱即逝的發展良機,在區域經濟整合中也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因此,突破人為障礙,加強兩岸經貿交流、深化兩岸經濟關系已成為兩岸最大的民意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