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影片的結尾迎合了韓國人“國家大同”的愿望,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站在過去的假想,失去了某種直面歷史的力量
★ 文/衛西諦
今年3月初,韓國影壇發生了一件頗引人關注的事。3月7日,韓國國務會議通過了縮減電影配額制的試行令改進案,把原來韓國本土所有電影院每年必須放映146天國產電影的“銀慕配額制”削減到73天。這引起了韓國電影人的強烈抗議,他們戴著血手套,抬著棺材,抱著韓國電影的遺像大游行。
韓國的確是一個具有強烈的民族情結和歷史反思精神的國家。在今年古裝同性戀題材影片《王的男人》突破《太極旗飄揚》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以前,幾乎所有的年度票房冠軍,都和韓國近幾十年來的歷史、政治有關,甚至有些記憶是很慘烈的。2005年的票房之冠《歡迎來到東慕村》也是如此。
韓國電影的崛起,僅僅是八年前的事。1998年加入WTO的韓國想開放外國電影配額,為此韓國電影人削發抗議,即著名的“光頭運動”。韓國政府這才決定繼續執行電影配額制度。同年的另一個政策也改變了韓國電影命運,那就是電影審查制被分級制取而代之。于是,一大批關于朝鮮戰爭、南北韓的對峙、樸正熙總統遇刺,以及光州學生運動等等的影片,被陸續搬上銀慕。
《歡迎來到東慕村》是在朝鮮戰爭背景下的一個夢,用過去向當下的韓國人傳遞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東慕村》是由韓國導演張鎮的舞臺劇改編而來。張鎮本是話劇編導出身,電影代表作是《殺手公司》,以黑色、荒誕的喜劇見長,顯然《東慕村》也具有這些特征。影片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移植到上個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從電影來看,《東慕村》深得《桃花源記》的精髓,東慕村活脫脫就是一個桃花源(據解釋,東慕的意思是像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影片中,穿著古時服裝的村民問誤入此地的韓國士兵,“外面又打仗了?這次是和誰?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頗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人。而南韓士兵不得不尷尬的回答“不是別的國家……”顯然這塊假想地,是編導用來讓當下的韓國人反思的。
《東慕村》的角色完全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朝鮮人民軍、韓國國民軍,來自盟軍的美國人,另外還有村民若干。其中傻姑的象征性更強烈一些,簡單淳樸、不諳世事,她強化了凈土的純潔性,讓敵對雙方的對峙在似乎是真空世界的東慕村,變得沒有意義,甚至有些滑稽和荒謬。這是電影最好看的部分。這一段的重要場景是,一顆手榴彈爆炸,將一個儲存糧食的谷倉爆翻,這時導演制造了一個夢幻般的場景,沒有硝煙,只有朵朵苞米花從天而降。這是神來之筆,亦給這部電影定了一個天真的、幻想的基調。而來自三方的軍人之間由相互仇視轉為同仇敵愾,影片用了一個外部的威脅——野豬——來推進。大家共同對付野豬的場景,導演用了電腦特技來表現,有點類似動畫片,這像是故意露出造假的痕跡,來提醒觀眾一切都在假想之中。
這部影片的角色因身份而存在,說明影片的政治性更重要,而各自的性格是次要的。在“聯合殺豬”之后,那些外來者放棄了他們的身份,甚至國籍,漸漸融入田園生活中。他們全部脫下了軍裝,換上了村民的“古代服裝”,過起有親情、愛情和友情的生活。于是影片的沖突,由東慕村內部轉變為外部 盟軍前來偵察和轟炸。接下來的發展,完全按著常規劇情的線索,用苦肉戲和苦情戲,制造悲劇效果,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傻姑之死。
這后半段,我作為一個外國觀眾覺得太過生硬和造作,或者說它是為高潮而制造高潮。最終朝鮮人民軍和韓國國民軍組成“南北聯軍”并肩作戰,一起為保衛東慕村 顯然這時的東慕村已經放大為朝鮮半島 向“聯合國軍”開炮,這似乎迎合了韓國人“國家大同”的愿望。將炮彈當作煙花的場景,固然感人,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站在過去的假想,失去了某種直面歷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