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關心商業、旅游業,發出振興上海菜的號召,并開了學術研討會,我也忝列末席。會議發言人甚眾,見仁見智,當然并無不可。但有些概念混淆,倒要搞搞清楚。
上海菜,當指千百年來,上海這塊土地上的風味特色菜。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海建城,上海菜雛形開始形成。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開埠,上海菜更是漸漸發展起來。各地,各國菜肴紛紛進軍上海。在上海本地產生的本幫菜以外形成“客幫菜”。這些菜在上海被吸納,卻要改良,以適合上海人口味。客幫菜的總和即是海派菜。我們今天所說的上海菜,其實主要是163年以來的上海地方風味菜肴。都以為上海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但上海也有非常清淡的菜。正如川菜偏麻辣,卻也有不辣的菜一樣。上海菜以江南水鄉風味為主,特別擅長四季的江、河魚鮮和蔬菜烹制。在烹飪技術上,既保持濃油赤醬特色的紅燒技藝,又增加了滑炒、酒糟等技藝。其代表菜有紅燒肉、紅燒魚、糟缽頭、炒魚粉皮、八寶辣醬、肉絲黃豆湯、全家福(什錦暖鍋)、清蒸鰣魚、砂鍋大魚頭、生煸草頭、冰糖甲魚、油醬毛蟹、青魚劃水、蝦子大烏參等。
歷史車輪滾到了二十一世紀,上海菜與時俱進,也在不斷變化之中。為健康起見,清淡的菜肴代替了濃重的菜肴。蔬菜色拉代替了土豆色拉,清炒河蝦仁代替了油爆蝦,薺菜黃魚羹代替了雪菜大黃魚。還有,三文魚、金槍魚、銀鱈魚也入饌。蟹粉豆腐、蟹黃魚翅也上了餐桌,菜肴品位、檔次急升。
在眾多菜館紛紛推出清淡的時尚菜肴的同時,懷舊上海菜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過去的八旗子弟,少爺小開回憶舊時享受的私房菜、公館菜,想方設法把上海菜做細,做好。譬如時令蔬菜蠶豆,剝出豆瓣,和火腿末、草菇燒一個羹。再如茄香肥腸煲,不用紅燒,乃是黃燜,用雞油來燜,以至茄子酥爛,大腸頭軟熟通適仍有一股咬勁。妙的是一味冷薺汁,薺菜榨汁后凍成,發明者據說是當年王寶和酒家,但王寶和的后人也“不知秦漢,無論魏晉”。百年上海菜肴,百年上海味道,真值得細細品嘗。(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江禮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