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八五年,王寬誠就垂范華夏,出資1億美元設立教育基金會,對中國大陸、臺灣及港澳學者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后研究及學術交流者提供資助,以為中國培養高科技人才。此項龐大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以來成績斐然,已成為內地最有影響的留學基金。王寬誠留給后世的名言是:積財于兒孫,不如積德于兒孫。王寬誠的后人繼承并發揚光大他的事業,一項最新數據顯示,最近5年間,王寬誠基金會又設立了6項新的教育基金。
邵氏基金會更是千金散盡濟蒼生,從一九八六年起向內地各類學校捐款,共建設大、中、小學項目4,000多項,遍及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金額超過30億元港幣。二○○二年十一月面向全球設立的“邵逸夫獎”,設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三個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該項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的獎項已頒獎兩屆,獲獎者來自世界各國。
“寧波幫”幫了寧波,幫了香港,幫了全中國,也幫了全世界。著名作家陳祖芬在描述邵逸夫、王寬誠、包玉剛等“寧波幫”人士,把捐資興教這篇文章做得浩浩蕩蕩、薪火相傳的一本書中這樣寫道:“寧大校園,實在是世界奇觀。一眼望去,包玉剛教學樓、包玉剛圖書館、包玉剛體育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職教樓、逸夫圖書館、林杏琴會堂、黃陳月莉樓、曹光彪科技樓、李興貴球場、宗瑞航海樓、錦繡學生活動中心、應虞房醫療中心、魏紹相天象館、杏琴園、杏琴樓、杏琴苑、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范桂馥教工活動中心、繡山工程樓、思禹建工樓、李達三外語樓、湯于翰醫療中心,龍賽理科樓、曹光彪信息樓、包玉書科學樓……‘寧波幫’回國辦學,實在是一種人文奇觀。寧大校園里和寧波山區里建起的這一座座教學樓或者農村小學,每一座校舍都是情的回歸,都是心的豐碑!睍杏涗浵碌倪@一串串“寧波幫”名字多么難記,又多么令人難忘。 (摘自香港紫荊雜志;作者:慕甬)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