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2日電 《瞭望》周刊載文稱,在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中,政府宏觀管理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決策是否正確,而決策正確與否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是否具有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
文章寫到,中國五十多年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決策正確,就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決策失誤,就會引起經濟波動和社會震蕩,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實踐證明,只有“同人民一起商量”,傾聽群眾心聲,聽取專家意見,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廣益,使重大政策在出臺前得到充分論證,避免盲目決策,使政策盡可能切合實際,符合規律,反映民意,真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少走彎路。
文章稱,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就一系列事關全局、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各種形式問計于民,不斷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最近,溫家寶總理多次主持召開由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聽取對即將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國家發改委則通過互聯網廣泛征集公眾意見和建議,說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正在向制度化方向演進,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正在形成。
文章同時也指出,不可否認,目前仍有不少掌握決策大權的領導干部缺乏科學思維、民主意識,群眾觀念淡薄,依然習慣于已有的決策方式方法,在決策時既不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也聽不進專家和群眾的不同意見;少有的決策論證和聽證,也往往是做樣子、走過場,甚至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罔顧規定的決策程序,將個人意志凌駕于集體和群眾意見之上,作出一些脫離實際、違背規律、不符合群眾利益要求的錯誤決策;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旗號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以決策難免失誤為借口推卸盲目決策的責任。
還有些領導干部往往以地方或部門利益為標準來行使決策權,分割和肢解了行政權力;或只為自己分管的“領地”說話,很少從全局考慮,導致決策的隨意性和片面性,等等。可以說,這類違背科學民主精神的決策在各地并不鮮見。
錯誤的重復在于認識不到位及缺乏制度或制度不落實。真正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既需要統一認識,更需要制度約束。
一方面,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過程越來越復雜,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愈益多樣化,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公眾的民主意識逐步增強,民主參與的熱情日益高漲。這些變化,都使決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決策的風險和難度不斷加大,社會對黨和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要求不斷提高。憑經驗、靠“拍腦袋”決策,不僅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而且從長遠看會失去群眾的信任,降低黨的威信和政府的管治效率。所以,必須把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放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來看待、來認識。
另一方面,健全和落實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沒有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落實,科學決策只能是一句空話。關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中央已有明確要求和原則規定,但面對急劇變化、日趨復雜的經濟社會現實,必須不斷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并落到實處,強化決策的制度約束,規范決策程序,對決策過程實施監督,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糾錯改正機制,做到以科學的決策方法、民主化的決策程序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此外,各級領導干部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增強民主決策的意識,掌握科學決策的方法,并注重發揮專家和研究咨詢機構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水平。(趙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