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6日電 昨日,北京社科院發布了《火車站票販子群體調查》。張西等三名調查員講述了他們的調查方式。
據京華時報報道,調查開始之前,張西等三名調查員沒有任何有關票販子的資料和線索。為展開調查,調查員利用“臥底”、直接調查等方式,歷時6個月,他們完成了《火車站票販子群體調查》。
到“小件寄存處”打工
涂駿第一次去北京站調查的時候,沒有一個票販子“搭理”他。那是去年7月份,他在火車站轉悠了5天。
“沒有一個人愿意跟你聊。”涂駿說。票販子們的警惕性很高,很難接近。
很快,涂駿注意到,北京站西邊的一個小件寄存處,是票販子經常過往的地方。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剃了寸頭,來到小件寄存處,以大學生的身份當臨時工,觀察票販子們的活動。
通過這個窗口,涂駿開始熟悉票販子們的模樣和活動。“票販子跟周圍店鋪的人都很熟悉。有時他們會到寄存處倒水喝,還會來換零錢賣票。”
一段時間后,涂駿掌握了票販子的相對普遍特征:身上沒有包;因為整年在廣場上風吹日曬,皮膚很黑;晃來晃去;婦女特別多;跟周圍的店鋪都很熟悉。
涂駿說,票販子們都很敏感。“本來你想去調查票販子,票販子反倒會調查你是什么人。”他在寄存處呆了幾天,便有票販子開始注意他,打聽他是哪里來的,是什么人。寄存處的人告訴票販子說,涂駿是打工的大學生。
初步掌握票販子的特征之后,涂駿逐步深入接觸票販子。他住進了寄存處旁邊的地下旅館,經常有票販子在里面休息,一天20元。
在旅館里,涂駿旁聽票販子們的對話,觀察他們的日常活動,試著跟他們交流。
涂駿說,敏感的問題是絕對不能問的,譬如“票從哪兒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問了他們也不會說。
花錢請票販子吃飯
三名調查者都有化裝暗訪的經歷。張西有時扮成游客,有時扮成教師,通過見面、搭訕,一步步與票販子結交。
張西說,為了調查,她請票販子到餐廳包間里吃飯,一些票販子“受寵若驚”,會愿意說很多話。張西說,票販子被警察“捕捉”,不被看得起,他們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她跟他們交朋友還請他們吃飯,他們覺得受到了尊重。
張西說,半年下來她請票販子吃飯就花了一萬多元。
調查中,張西也會直接告訴一些票販子她是做研究的,“只要他們明白你不會傷害他們,他們還是愿意與你交流的”。
時間長了,張西再去火車站,一些票販子會說:“張西,你又來做研究了。”
上火車征求旅客意見
除了對票販子的暗訪和直接訪談,調查小組還直接上火車對旅客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旅客對票販子的看法和建議。
當他們在車廂里散發問卷時,有的旅客會很反感,認為這是一種形式主義,“票販子不還是存在嗎”,拒絕填寫問卷。這種情況下,研究員就只好找別的旅客。
大多數被調查的旅客表現出對票販子的深惡痛絕,有的人甚至在問卷上寫下“槍斃”,并連寫幾個嘆號。
調查中,也有旅客對打擊和遏制票販子提建議,譬如有旅客建議火車票學習飛機票,實行實名制,憑身份證購票和上車。
通過3次上火車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員收集了很多旅客的對票販子的看法和建議。
調查員的“臥底”日記(節選)
下午,我(調查員涂駿)跟著L(票販子)回到北京站。
L帶我去廣場石墩子那里,他去拿票,我四周觀察。這是票販子的聚集地。我看到票販子相互之間說話,打聽對方有沒有去哪里哪里的票。
一會兒,一個女票販子坐到我旁邊,看了看我,我也看了看她。過了一分鐘,她問我:你是L親戚啊?我說:我是L朋友。她就走了。
我看到有票販子拉著旅客討價還價。一個南京來的阿姨不斷催票販子:“你快點給我弄到票啊?我急著回去。”女票販子磨磨蹭蹭。
那個阿姨和我聊起來,說自己買的是普快,想退掉,再從票販子那里買硬臥或軟臥。阿姨抱怨說人民權利沒有保障,為什么售票處買不到票,票販子手里卻有票。她說她也不想助長不良風氣,但買不到票又沒有辦法。
我就跑去問L有沒有到南京的臥鋪票,L說有。我忽然想到,L曾告訴我,不要搶別人的生意。我就問L這算不算搶?我說我看那個女票販子半天也沒拿來票。
L笑了笑,就過去,喊:誰要南京的票?那個阿姨說要。L就去十幾米外另一個票販子那里拿……(石毅 田乾峰 歐陽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