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3年,中紀委就提出不準領導干部經商辦企業。但時至今日,為何仍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在煤礦投資入股呢?
據新華社12月25日報道,第一批1044處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而被責令關閉的礦井名單,被公布在國家安監總局的網站上。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了清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在煤礦投資入股的情況,從10月底到現在,共登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的負責人4878人,其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3621人。
只要打開國家安監總局的網站,在整頓中被責令關閉的礦井名單便一目了然。12月23日,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將采取七項措施遏制當前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的勢頭,而“關閉經整頓仍不合格的煤礦,全國至少關閉4000個”,便是其中措施之一。此次公告被關閉礦井名單,無疑是加大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開采礦井的工作力度,將礦井關閉工作落實到位,按時完成礦井關閉數量目標的有力舉措。
然而,就在本次新聞發布會上,還有一組數據同樣引人關注:監察部副部長陳昌智在發布會上表示,關于清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在煤礦投資入股的問題,從10月底到現在清理的人數,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的負責人登記的有4878人,其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3621人;登記入股的資金是7.3億多元,已經撤資的是5.6億多元,占登記入股資金的76%多,已經上繳收益的有144人,金額有950多萬元。
看來,國家四部委“最后通牒”式的“撤資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問題是,這些干巴巴的數據所攜帶的信息,顯然并不能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求。好在這些“登記”的“紅頂煤商”數量似乎并不是很多,他們的名單及入股撤資的具體情況,為什么不可以在安監總局網站上發布呢?
顯然,從技術角度來說,在網站上公布清理出來的涉煤官員的名單,是不存在任何障礙的。而且早在1993年中紀委就有嚴格規定,領導干部不許經商,在礦難頻發之后還需要中央相關部門再設撤資“大限”,這本身已經是對涉煤官員的“特赦”了,所以公布名單是不過分的。更重要的是,公布涉煤官員名單以及他們所持股份的多少,就可以使得官員們股金是否“干凈”、收益是否上繳、官員們是“徹底退股”還是“明退暗持”,都統統暴露在群眾的監督之下,所有的“貓膩”也都將無處遁形。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