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華盛頓十一月十七日電 題:美國對華政策面臨調整
中新社記者 余東暉
此間學者認為,以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最近在紐約的講話為標志,在“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的背景下,美國的對華政策正在調整,即從是否要遏制中國的爭論,轉向考慮如何與中國接觸。而布什訪華正是對這種調整的確認。
佐立克的講話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最新、最全面的版本。各方人士在分析這個講話時都注意到,美國面對“中國崛起”,一方面肯定中國不是前蘇聯,不會挑戰現行國際體系;另一方面擔心中國成為“火龍”。因此美國希望不僅接納中國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更要使中國成為“利益合伙人”(Stakeholder),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負責任的作用。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黃靖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指出,佐立克的講話意義重大,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到了轉折點。美國政策制定者的主流意見已經從以前視中國為體制外的發展中國家,到現在將中國看作體制內已發展起來的國家。說通俗點,就是中國已經“登堂入室”,與美國在“一條船”上,雙方是共存和相互依賴的關系。這種戰略認識和評估的轉變,必然導致對華策略的根本轉變,即美國國內對華政策的爭論不再是“要不要遏制中國?”,而是“如何與中國接觸,是以誘導為主,還是以施壓防范為主?”盡管“鴿派”和“鷹派”的側重點不同,但黃靖認為,目前布什政府對華接觸還是以“誘導”為主。
相比之下,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趙穗生更愿意把佐立克的講話看作是一種“回歸”,即布什政府“九一一”以后一直在調整對華政策,現在終于回歸到前七任總統與中國開展戰略合作的主流軌道上來。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一直主張這種戰略合作,而賴斯主政國務院后,延續了這條主軸線。相反,那種排斥遏制中國的聲音雖然時有所聞,但不代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主流。
被認為“鷹派”代表人物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主掌五角大樓五年之后,上月終于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也被看作是布什政府加強與中國戰略對話的跡象,訪問效果廣受好評。
趙穗生指出,拉氏訪華是中美兩軍關系正常化的標志,布什訪華將促使兩軍關系進一步正常發展。人們注意到,拉氏訪問北京時,對中國軍隊現代化的論調發生了變化,今年六月在新加坡他質疑中國發展軍力的必要性,到了北京他強調的是中國軍力增長的透明度。這說明拉氏認識到中國軍事現代化也是遏制不住的,美國關注的是中國的意圖和目的。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拉姆斯菲爾德在白宮的說話份量有所下降,因此他本人也在調整,向美國主流對華政策靠攏。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伊可諾密認為,美國正在打開美中兩軍交流的大門,在信息共享、軍事熱線、訓練等方面都可能有所作為。與過去五年兩軍缺乏互諒,都視對方為威脅相比,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布什訪華繼續推進兩軍合作,可能成為美中元首峰會的成功點之一。
在美中兩軍關系正常化的同時,美日也在加強軍事合作,美日同盟引起了中國人的關注和擔憂。
對此,黃靖認為,美國認識到“中國崛起”必然改變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美國與中國和日本都加強關系,試圖形成美、中、日的三方框架,這樣有助于亞太地區的穩定。這一點從佐立克講話中呼吁美中日一起努力,處理未來的挑戰,可看出美國政策的端倪。趙穗生也表示,美國并不歡迎中日對抗,美日同盟雖有牽制中國的因素,但總體上美國還是希望三方通過戰略合作,形成相互均衡的關系。
伊可諾密指出,美日關系是亞太地區最強勁的關系,布什與小泉的關系也很有效率。布什政府極力推動日本在本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但明顯改變日本防御政策的做法勢必引起本地區其它國家的強烈擔憂,所以美國必須謹慎處理這個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