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2日至10月17日長達6天的時間里,中央電視臺880多名記者、編輯和工作人員通過在全球設立的26個直播點,直播“神六”從發(fā)射到返回的全過程,在央視5個頻道共推出時長總計202小時52分鐘的直播報道,創(chuàng)5年來央視總體平均收視份額新高,達42.10%,吸引了數(shù)以億計的目光。
這一中國電視同一事件報道規(guī)模最大、直播時間最長的新紀錄背后,是長達6個月的精心策劃和準備、超強度的“忙碌和緊張”。本報記者近日走進央視,為讀者重溫“神六”載人航天飛行直播特別節(jié)目的幕后故事。
央視對于“神六”直播的關注,始于“神五”飛天沒有直播的缺憾,直播大戲3月即著手準備
央視一套、新聞頻道直播“神六”主要指揮者之一、新聞中心副主任莊殿君說,央視對于“神六”直播的關注,始于“神五”飛天沒有直播的缺憾,直到今年3月真正邁出第一步。
在“打一場有準備之仗”理念的指導下,所有參與直播報道的記者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回家詢問家人或朋友,最關心什么問題。
同時,央視派出20多名長期負責軍事和航天領域報道的記者,利用熟悉的渠道獲取“神六”7大系統(tǒng)的各種消息,提前拍攝。莊殿君說,“我很擔心記者無法真正接近各個系統(tǒng),無法接近關鍵人物。如果提前拍不到飛船,拍不到火箭,直播效果肯定不好”。
隨后的采訪證明,記者們依靠“溝通和信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要讓對方知道我們不會破壞工作,不會泄露國家機密”。來自各個方面的信息、資料在莊殿君這里匯集。經過整理,先后制作出百集“神六”專題報道和近20集反映我國航天事業(yè)成就的宣傳性報道,前者總時長300多分鐘,后者總時長50分鐘。
另一方面,據(jù)央視海外新聞部副主任馬勇介紹,中文國際頻道也從6月開始,就利用電話、郵件,不停地溝通,不斷地磨合,紐約站、華盛頓站、法國站、俄羅斯站和印度站分別在其駐地國設立了“神舟六號”海外分演播室,并經過反復輾轉,邀請到了首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等9位重量級嘉賓到分演播室,與北京的新聞直播室實現(xiàn)直播視頻連線。
直播方案的細節(jié)每天都在修改,最后實現(xiàn)的直播不是第一方案
“神六”直播特別節(jié)目方案策劃從7月中旬開始,8月初拿出第一套方案,先后有30多人參與。莊殿君說,每天都要集中時間進行討論,“每天都覺得有變化,覺得空間越來越大,越做越興奮”。
兩年前全面負責“神五”報道的導演何紹偉,繼續(xù)擔任“神六”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直播節(jié)目總導演。他說,到節(jié)目播出時,直播總體方案修改達幾十次之多,最后形成140多頁的報道方案。方案針對飛船發(fā)射、運行、返回各個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都有相應的預案,僅飛船發(fā)射階段,就備有5種預案。
何紹偉說,“考慮到多人多天飛行,中間直播信號可能不是很好,而且很多具體項目不能公開報道,起初確定的直播規(guī)模比較小,直播時間也沒有這么長”。根據(jù)第一套方案,第一天進行全天直播,從第二天開始,如果沒有充分的材料和信息,將只在上午、下午和晚上3個時段分別進行兩個小時直播。
這樣的計劃在直播前被改變。何紹偉說,由于前期充分準備,觀眾的關注熱情也比想像中高很多,加之與專家、主管部門良好的溝通,“發(fā)現(xiàn)可以發(fā)揮的空間還很大,很多節(jié)目都是臨時決定,比如記者在采訪中得知13日是聶海勝的生日,我們立即決定增加這個節(jié)目”。
前方記者的隨機應變不斷給直播帶來驚喜
現(xiàn)場記者的隨機應變給直播不斷帶來“新花樣”,這樣的采訪和點子事前不可能預測。
王躍軍是赴酒泉采訪的記者,“神六”發(fā)射直播原計劃從發(fā)射前負20分鐘開始。他和發(fā)射場領導聊天時,好幾個領導突然建議“直播為什么不從發(fā)射塔架打開時開始”,有人說“塔架打開時是火箭、飛船最漂亮的時刻,這個時候就像一個新娘剛剛被人掀開神秘的面紗”。聽到這些話,王躍軍馬上找到相關負責人,直播時間因此提前到負40分鐘塔架打開的時刻。
冀惠彥是“神六”返回艙落地后第一個趕到的記者,在按照原計劃對剛剛落地的兩位航天員進行了簡短的采訪后,他另一個大膽的“自作主張”也非常出效果。
在等待回北京的飛機起飛時,冀惠彥向附近熟悉的首長做了個要求采訪兩位航天員的手勢,“首長用微笑和點頭默許了我的請求”。他趕緊將手機遞給費俊龍,說“白巖松想跟你通電話”,隨后又將手機遞給聶海勝,兩位航天員并不知道正在進行電視直播,非常放松地談到了太空中的感受。采訪結束幾分鐘后,同事們紛紛發(fā)來鼓勵和表揚的短消息,贊揚他“漂亮的發(fā)揮”。
楊利偉說,你們太辛苦了
央視直播系統(tǒng)被很多人譽為“神六”上天的第八大系統(tǒng)。為了報道“神六”,前方記者和后期編輯都在超負荷工作。
從3月開始,記者丁雅妮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給采訪單位宣傳部門打電話,詢問何時可以采訪。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里,她和同事與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系統(tǒng)的科研人員一起上下班。“每天都要去,因為每天都有新進展,不能錯過任何細節(jié)”。為了這次報道她兩次推遲婚期,30歲生日是在連夜加班中度過的。
新聞節(jié)目中心新聞評論部主編任濤說,為了順利請到直播中那些重量級的嘉賓,大家沒少跑腿,記者隨時盯著專家,只要專家有空閑就請到演播室,此外,還在北京航天城專門設立了一個訪談區(qū)。
中文國際頻道的主持人王世林、魯健在直播間里一呆就是10多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還要不停地思考、提問,保持“精力旺盛”的狀態(tài)。大家都打趣地說應該給他們準備航天員用的大號尿不濕。
新聞頻道編輯部在中央電視臺二樓一個密不透風的小屋里,門口有一張沙發(fā),專門為上夜班的人準備的。在“神六”報道的過程中,由于所有編輯都24小時連軸轉,這張沙發(fā)幾乎就沒有空過,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有人在上面躺著休息。到了報道最后幾天,許多人都是兩眼發(fā)直、面色慘白,體力接近崩潰的邊緣。
在新聞頻道《約會新7天》一期節(jié)目里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位年輕的女導演連續(xù)幾天奮戰(zhàn)在工作崗位上,這個平日里整潔利索的女孩甚至來不及換一件衣服。“神六”即將返回時,在航天城報道的記者連線采訪楊利偉,楊利偉專門提到了這件事:“為了報道這次‘神六’發(fā)射,你們太辛苦了,那個女導演不是好幾天都沒能換衣服嗎?”
面對超負荷的工作量,作為“神六”節(jié)目策劃人之一的張繼宏,也策劃出了“對抗”的計策:“吃東西人就想睡,我們就盡量不吃,在饑餓的狀態(tài)下人是比較亢奮的。”直播“神六”,讓報道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處于挑戰(zhàn)極限的興奮狀態(tài),而忘記了困頓和疲憊。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