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日電 “十一五規劃有一個亮點,就是強調必須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到底是動力還是陷阱?”日前,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在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CCER中國經濟觀察”第三次報告會上做出上述表示。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當然自主創新是經濟動力不會有什么疑問。但是技術創新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有兩種方式。一種當然是引進技術,一種是自主研發。到底哪一種比較好,這其實是成本跟效益的關系。”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如果一個后發國家在有可能引進技術的時候,技術創新的成本會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成本。因為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表面上看起來是收入水平高,但是背后的原因一定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高,因此收入才會高。實際上,對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引進技術的成本遠遠低于自己發明技術的成本,這也就是為什么“亞洲四小龍”在追趕的階段也都是靠大量引進技術,然而它們的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8%、10%左右。
“我們現在的水平,從財富來看,從人均收入來看,跟發達國家既然有那么大的差距,就代表我們的產業水平,我們技術水平還是跟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空間靠引進技術作為我們創新技術的來源!绷忠惴虮硎。
林毅夫強調,靠引進技術為主,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自主創新,其實,自主創新可以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流程創新。因為外國的技術可能更適合外國的國情,適合外國的資本和勞動力成本,而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比外國低得多。因此我們應該增加勞動力的使用,增加勞動力的使用本身也是一個創新。
其次,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比我們更發達的國家在這個產業上面沒有優勢。比如像摩托車,現在中國是全世界生產摩托車最多的國家,而且過去生產摩托車的國家都已經退出了這個領域,比我們發達的國家在摩托車方面,并沒有我們擁有的優勢。因此,如果摩托車要創新,當然需要我們自主研發。(記者 王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