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三日電 (記者 路梅)經過二十多天的精心籌備,將于二十四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臺灣同胞抗日斗爭展覽”今天已準備就緒。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馬英民介紹,展覽主體由一百六十多幅歷史圖片和二十八件文物構成。圖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九州同悲——日本強割臺灣;第二部分,抗倭守土——臺灣同胞的武裝抗日斗爭;第三部分,長歌當劍——臺灣同胞的非武裝抗日斗爭;第四部分,揮戈復疆——臺灣同胞投身全面抗戰;第五部分,舉國歡慶——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以圖文并茂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強占臺灣的歷史、臺灣民眾抗日斗爭的事跡、臺灣光復的盛況以及中國四代領導人對臺灣同胞的關懷。
馬英民指出,本次展覽有三大亮點。首先是展廳入口處十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電動沙盤“臺灣同胞抗日斗爭形勢圖”,在立體的臺灣地圖上,標注出重要抗日事件及時間,令人一目了然。
其次,本次展出了來自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紀念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二十八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劉永福部下張璘峰在臺灣進行抗日斗爭時使用的利劍、臺灣抗日黨派“臺灣民眾黨”黨旗、《中日馬關新約》文本、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的入場證及簽字用的毛筆等等。
第三,在展廳的最里側,國家博物館根據歷史照片復原了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會場外的場景,令觀眾身臨其境。
除此之外,觀眾還將看到四幅難得一見的表現臺灣同胞抗日斗爭及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畫面的珍貴油畫,以及場內循環播放的記錄片《臺灣往事》。
馬英民表示,整個展覽面積約七百平方米,以紅色為布展主色調,象征臺灣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和血與火的洗禮。他說,以如此大的規模舉辦反映臺灣同胞抗日斗爭的展覽,在國博尚屬首次。
據悉,展覽將于二十四日正式開幕,展期兩周,向觀眾免費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