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針對大陸13日宣布準備要送給臺胞大熊貓,已挑選出11只要進行配對的消息,島內媒體評論說,面對大陸一波波的大熊貓攻勢,臺灣方面的解釋是“大熊貓統戰”,不輕易響應,但相對于各地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引進熊貓熱”,朝野反應顯然“朝冷野熱”,落差極大。
這篇刊在臺灣《民生報》的文章轉摘如下:
最近有一個民間團體,透過關系想引進大熊貓,但他們事先向“農委會”和執政當局詢問,得到的反應是“希望不大”、“別忙了”。
因為執政當局始終將大熊貓定位為“統戰動物”,而不是“稀有動物”,當然不愿意接受大陸的“好意”,所以當大陸當局在四川的大熊貓基地,三天兩頭就發布新聞,要為來臺的大熊貓選秀、配對,臺灣的反應就是冷冷的,沒有動作,不愿跟著唱戲,兩岸這場大熊貓戲,目前仍是獨唱,沒有合唱。
在這段時間內,臺北市動物園、臺中市政府和新竹市政府都曾表態,也要爭取大熊貓來臺展出,其中臺北市和臺中市,都還派出代表到四川拜訪,但事后發展,也都僅聞樓梯響,沒有下文,雖有宣示,沒有動作,一位參與其事的官員就說:“我敢打包票,民進黨執政的一天,熊貓絕來不了臺灣。”顯然已經感受到大熊貓想來臺灣,并非易事,還有悠悠長路要走。
兩岸目前的較勁就是這樣,大陸熱衷的,臺灣就冷,臺灣熱衷的,大陸就冷,彼此不會有交集,大熊貓來臺只是更加凸顯目前這種難以解套的復雜關系。
大熊貓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代,就被視為和平的象征,中國(大陸)也用贈送大熊貓,表達彼此友好關系,但顯然這樣的“傳統文化”,在目前的兩岸是行不通的。
有沒有可能解套?或許有,也許在兩年半后的“總統”選舉上,就會有人提議爭取大熊貓來臺的政見,看來,大熊貓不僅會是“統戰”動物,還會是選舉動物、政治動物(作者:吳學銘 原題《兩岸熊貓戲 是獨唱 非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