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十月九日電 (張澍)明天是第十四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心身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影響當代人“幸福感覺”的因素又是什么?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學義。
王學義指出,“心身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與身體感覺良好,并且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目前,中國社會正經歷轉型期,經濟地位、社會角色、文化傳統等變遷帶來強烈沖擊,造成一些人社會應對能力失衡,出現心理問題。
據二00二年至二0一0年《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顯示:截止二00二年,中國有精神病患者約一千六百萬人,癲癇患者約六百萬人;神經精神疾病在疾病總負擔中排首位,占百分之二十,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到二0二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五。其中,嚴重的抑郁癥、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癥可能困擾患者一生,難以康復。
有資料顯示,精神疾病發生范圍正在擴大,特別是少年兒童、青春期病患引人關注。王學義認為,學習壓力過重、傳統的教育方式與社會現實脫節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此外,失業、離婚、人際關系緊張等是引發成年人精神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
王學義同時指出,河北省的精神疾病治療條件有待提高,主要問題是專業人才不足和管理機制尚不健全。據了解,河北省內醫學院校還未設立精神衛生專業,現從事臨床治療的醫生部分是半路改行的。在一些國有綜合醫院,心理科不受重視,設施、人員不完備;而在一些民辦醫院,為追逐利潤,存在以賣藥代替治療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口號,精神疾病的預防、醫療、康復機制日益受到重視。包括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社會援助體系正在建立。目前,河北省首個精神病學碩士點已在省精神衛生中心建立;河北省心理衛生學會也將于本月二十二日成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