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蜚聲兩岸、在整個華人世界享有盛譽的臺灣知名人士李敖將來到北京,展開他那帶有幾分神秘感的“神州文化之旅”。李敖豐富多彩的人生經(jīng)歷、狂傲不羈的獨特性格、深厚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長期以來在兩岸文化領域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力,使他的大陸之行廣受外界關注,必將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
北京之于李敖,自然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意味著一段難忘的童年生活與幾十年未圓的舊夢。在行前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當記者提及這一切時,李敖對于人們易感的故鄉(xiāng)情懷,似乎刻意選擇淡化甚至回避:“不是懷鄉(xiāng),沒有鄉(xiāng)愁;不是近鄉(xiāng),沒有情怯;不是還鄉(xiāng),沒有衣錦;不是林黛玉,沒有眼淚。”這是標準的“李敖語錄”與典型的李敖性格。只不過,他那決絕說辭的外表,掩飾不住濃濃的鄉(xiāng)情與感懷,反而透出幾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味道。
不論如何,至少從文化角度來看,北京確實是李敖的精神家園。從新鮮胡同小學到北京四中,從內務部街的小四合院到法源寺,甚至還有北京烤鴨、涮羊肉,都留下了太多的聯(lián)結、太多的回味。追根溯源,他那詼諧幽默的個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從容,或許都能從北京的風情文化中找到影子。跨越56年的海峽時空,終于以“自己人”的身份回到北京,文化人李敖得償所愿。
雖然在北京期間,個性獨特如李敖者,也免不了要落入“俗”套:會會師友,訪訪舊地,但顯然這些并不是他此行的重點。似乎只有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兩場演講,才是他最為用心著力之處,也才能讓我們充分領略他的獨特風采,揭開他愿意打破幾十年不出臺灣島、也不坐飛機禁忌背后的真實用意。
李敖始終不愿透露他兩場演講的內容,只是留下了“春秋筆法、以身試法、現(xiàn)身說法、登壇作法、拿出辦法”一串詞語讓人琢磨,但他的“臺灣需要高人到內地去,解開雙方因為誤解而造成的誤會,我認為我是最合適的人”一句話,還是點出了用文化聯(lián)結兩岸、增進相互理解這一現(xiàn)實主題。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關系的精神紐帶。這樣的聯(lián)結可以超越暫時的政治分歧,達到人與人心靈的溝通,而只有“想通了”,兩岸才能一通百通。前不久,臺灣一家媒體就曾以“政治是一時的,經(jīng)濟是長久的,文化是永遠的”為題來論說兩岸關系。李敖此行定位于“文化之旅”,且不拘泥于懷舊,而把重點放在對兩岸關系的現(xiàn)實關照上,確實有相當?shù)母叨扰c遠見。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以“閱人無數(shù)、告人無數(shù)、斗人無數(shù)”而自得的李敖,還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擇善固執(zhí)的秉性。不管島內政治風云如何變幻,他在兩岸共有中華文化、同是中國人、必須走向統(tǒng)一這樣一些根本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含糊過,并與“臺獨”勢力和“臺獨文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贏得了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尊敬。十多年的北京人、五十多年的臺北人、永遠的中國人,讓李敖站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他可以用手中的筆,尤其是這一次他的“薄薄的兩片嘴唇”,溝通海峽,拉近兩岸同胞心的距離。
今年的臺灣海峽可謂高潮迭起,為我們展示出兩岸關系的多種方位、豐富內涵與巨大潛力。與此前的一系列活動相比,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并不會因為民間性而有所減色,反而會以他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與觀察視角,給人們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在兩岸引起新的風潮。向來不拘一格的李敖,會在北京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值得期待。(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