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9日電 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文章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位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不斷增進,引起世界的矚目。
2001年,雙方宣布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歐盟宣布將中國視為“戰略伙伴”,雙方將原有關系升格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04年,中歐雙方互訪頻繁,在眾多領域進行高層次合作,許多西方觀察家甚至用“蜜月”這個詞來形容這一年中歐關系的密切與融洽。2005年,“蜜月”雖過,但雙邊關系并未冷卻,反而顯得愈加成熟和冷靜。
文章說,9月5日,歐盟輪值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兼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應邀訪華,出席中國與歐盟領導人第八次峰會,雙方發表了《第八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和《中歐氣候變化聯合宣言》,并簽署了關于在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空間開發、北京首都機場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的文件,把中歐關系推向一個新高潮。
中歐合作有深厚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
文章指出,今年適逢中歐建交三十周年,自1975年中歐建交以來,中歐關系的發展有坎坷、有波折,但主流是健康良性的,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之后,中歐最高領導人明確了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害沖突”之后,中歐雙方開始從戰略角度開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文章表示,經貿關系是中歐關系的基石,也最能體現中歐的相互依賴程度。2004年,中歐貿易額達1773億美元,同比增長33.6%,創歷史新高,是1975年雙方建交時的74倍。歐盟現在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累計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在同歐盟的經濟合作中引進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受益良多;同時,歐洲企業也在積極搶占中國市場,截至2004年12月,歐盟在華投資企業近2萬家,空中客車、諾基亞、大眾等眾多知名歐洲企業的產品在中國占據了很大市場份額,一些金融、保險機構也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參與中國金融改革進程。
經貿領域之外,中歐科技合作的層次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參與歐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計劃”的首個非歐盟國家;中歐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也空前活躍,中國在歐洲的留學生逐年增多。在國際政治領域,中歐均主張尊重國際法,加強聯合國的作用,贊同多邊主義,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的立場相同或相近。雙方每年定期舉行外長、副外長和地區及專業司長級等7個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政治磋商,及時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
文章說,中歐合作領域的寬廣從此次領導人峰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即可看出,《聲明》共26條,囊括了從政治對話、聯合國改革、經濟與能源合作、國際熱核實驗合作、民航、旅游、知識產權、防擴散和裁軍等眾多方面的內容。《聲明》還展望了今后的合作前景,雙方確認2006年為“中歐科技年”,并同意盡早啟動歐中新一代伙伴關系框架協議的談判工作,以取代1985年雙方簽署的《歐共體與中國貿易經濟合作協議》,這樣從制度上對中歐關系加以保障并不斷深化。
雙方努力克服前進中存在的問題
文章說,在冷戰及冷戰剛結束的一段時間,由于意識形態作祟和雙方的互不信任,歐盟及其成員國經常同美國一道,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民主和法治建設橫加指責,使得中歐關系的發展總是發出政治雜音。近年來,隨著歐盟對中國觀念的轉變,隨著中歐間交往的不斷深入,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愈來愈少了,中歐現在建立了人權對話機制,歐盟積極援助中國的法官培訓、鄉村基層民主選舉試點,雙方都同意通過對話和合作來增進信任和了解,建設性地促進中歐關系發展。
文章同時指出,勿庸置疑,中歐雙方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由于中歐關系,特別是中歐經濟關系的深化,這些分歧還顯得尖銳起來,它們集中反應在歐盟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解除對華武器軍售禁令和新近成為熱點的紡織品貿易這三大問題上。此次中歐領導人第八次峰會對前兩個問題表示了關注,歐盟領導人表態將繼續對市場經濟地位和軍售解禁兩案在歐盟內予以推動;9月5日,中歐就中國紡織品滯港達成妥協,雙方同意互諒互讓,讓積壓在歐洲港口的8千萬件中國紡織品順利入境,順利解決了今年5、6月開始的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的這一后續問題。
應當看到,中歐關系中屢屢被提及的這些熱點問題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快步邁入國際社會的客觀現實。正是因為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質優價廉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極有競爭力,才會引發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由于我們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才會努力爭取包括歐盟在內的國際社會對我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發展一種成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布萊爾、巴羅佐、索拉納等歐洲領導人時把中歐關系概括為“日趨成熟、勢頭良好”。中歐領導人峰會《聯合聲明》也注明“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和歐盟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中歐關系不斷加深,并正在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文章分析指出,所謂“成熟”,并不是指親密無間、無話不談,永遠處于“蜜月”期,這不現實;也不是說時冷時熱,雙邊關系大起大落,幼稚而不穩定。一種“成熟關系”就像同處一個集體的兩個成年人,理性、冷靜,對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充分認知,并且寬容,尊重另一方的觀點,善于溝通,不抱意識形態偏見,不偏執,有矛盾磋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應如此,應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以對話代替對抗,加強合作,擴大共識,增進友誼,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成熟”的雙邊關系實際上應是冷戰后全球化時代的理想模式。
文章稱,中歐關系歷經三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但還有諸多工作需要去做,最主要的還是要求中歐雙方要以成熟的心態去面對中歐雙方的實際情況。歐盟雖然已經正視中國正在崛起的現實,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同中國打交道,視中國為可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還有疑慮,并且易受他國的影響,在落實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方面還不徹底。
文章最后分析稱,中國也應坦然面對雙邊關系中的一些新矛盾(大多與經濟有關),這些新矛盾是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大國所帶來的副產品,在中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必然會與其他地區和國家產生摩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好事。當然,這要求我們要運用技巧妥善處理,及時化解危機,變矛盾為友誼,實現“雙贏”。此次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是處理類似問題的好的先例。(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