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7日電 中國與歐盟5日晚間宣布就解決中國輸歐紡織品滯港問題達成一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沈驥如研究員在接受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采訪時表示:雙方達成協議有利于創造中歐經貿的良好氣氛,在雙方巨大的互補性的經貿交易中,遇到少許摩擦是很正常的,關鍵是雙方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通過平等友好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實現雙贏。
沈驥如研究員分析指出,中歐就中國輸歐紡織品滯港問題達成的這個協議應該說是雙方經過認真的努力,在公開透明民主的原則下達成的一個協議。這個協議照顧了雙方的利益,是雙方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一個結果,這個協議的簽署也為中國和歐盟今后的紡織品貿易和其他貿易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氣氛,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雙方經貿的發展。
中歐經貿的互補性是非常明顯的,中國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非常具有競爭力,而歐盟的高科技商品和資本投入量大的商品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雙方都互有所需。中歐雙邊貿易去年已經達到了1750億歐元的水平,今年可能要超過2000億歐元,歐盟從去年開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第二,日本第三。
中歐從6月份到現在,這兩次重要的磋商都是在雙方滿意的情況下達成一致實現共贏的,此舉表明雙方經貿關系越來越成熟。而在上千億歐元的雙邊貿易當中,出現幾十億歐元的分歧和摩擦這也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出了問題以后,雙方應該本著互晾互讓、平等公平的原則來進行協商,并充分考慮雙方的利益。而不是一出了問題就回到貿易保護主義上來,在這方面歐盟應該說是吃了它自己的虧,在這次紡織品摩擦當中,它有點想回到貿易保護主義方面去,其結果造成了它的出口商、零售商和老百姓的損失,F在經過這樣一個充分的協商,這個問題解決了,此舉意味著中歐兩國在相互經貿關系的問題方面更加成熟了,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使雙方都可以得到有益的教益。對歐盟來說,應該更多地考慮歐盟內部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也要照顧合作伙伴的利益,不要動不動就想回到貿易保護主義的老路上去。中國的紡織工人失業同樣是很痛苦的。對于中國來說,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上,用8億件襯衫去換一架飛機,而應該積極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生產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使中國貨在世界上更受歡迎。吃一塹,長一智。中歐貿易會走上更健康的發展道路。所以我想今后在更好的氣氛下,中歐貿易還會有長足的發展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