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常熟八月十九日電 題:沙家浜追尋英雄足跡
中新社記者 周建琳
沙家浜位于江蘇常熟市南隅,是著名的新四軍抗日游擊根據地。一九三九年新四軍一支隊第六團團長葉飛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義率部來到陽澄湖畔,開辟蘇常抗日游擊區,這支隊伍簡稱“江抗”。那年秋,江抗奉命轉移。在湖蕩一帶留下了三十六名傷病員治病養傷,同時發展抗日隊伍。此后,以這段革命斗爭歷史為素材而創作的京劇《沙家浜》在全國的上演,更使沙家浜家喻戶曉,名聞遐邇。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記者來到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看到了許多軍民共御外侮的實物和照片,聽到了一個個浸潤著軍民生死與共情誼的感人故事。
阿慶嫂原型陸續辭世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這段膾炙人口的唱詞,不知道影響過多少人,阿慶嫂更是人們敬仰已久的英雄。
二00三年十一月二日,一位九十三歲高齡的老人,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她就是被人們稱為“阿慶嫂”八位原型人物之一的范惠琴。沙家浜鎮的村民稱,范惠琴老人是當年八位女英雄中去世最晚的,因此她也被稱為“絕版阿慶嫂”。
范惠琴老人生前居住的沙家浜鎮泗涇村又名龔家浜,曾是新四軍前進襲敵,后移休整的活動中心。抗日戰爭初期,中共派來了李正廉、周朗兩位抗日志士,住在范惠琴家里,以教書辦夜校為掩護,開展抗日活動。年輕的范惠琴不顧生命危險和族人反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后來,范惠琴的家成了新四軍的聯絡站。
據長期從事新四軍歷史研究工作的徐耀良介紹,范惠琴在村里很積極,新四軍傷病員來了,她帶頭縫補洗衣;部隊進村了,她帶領婦女進行慰問;還發動婦女做軍鞋,她處處走在前頭。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范惠琴接待和掩護過的新四軍首長和傷病員不計其數,也遇到過許多劫難。有一次,范惠琴和村里的另外一婦女干部金阿秀一起被日軍抓起來,被打得皮開肉綻,范惠琴三次昏死過去,但她始終沒有說一個字。
抗戰勝利后,上海和南京的幾位領導邀請范惠琴出去工作,但她的身體已經無法勝任。由于遭受日本人的毒刑折磨,創傷經常復發,有時候甚至不能行走。
范惠琴一生淡泊名利,平時從不向外人提起她的往事。直到臨終前,還是想回沙家浜敬老院安度晚年。老人一直眷戀著曾經戰斗過、生活過的故土,眷戀著那片魂牽夢縈的蘆葦蕩。
蘆葦蕩里的“郭建光”今健在
歲月流逝,歷史不容忘卻。如今,沙奶奶、阿慶嫂等英雄原型已相繼走完人生征程。但在采訪中記者得到了另一個值得慶賀的消息,陪同采訪的沙家浜鎮領導介紹說,《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還健在,他就是曾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的抗戰老英雄夏光。
抗戰爆發后,夏光隨葉飛率領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到蘇常太地區,與日本鬼子巧妙周旋,開展游擊戰。一九三九年九月,“江抗”西撤后,在陽澄湖一帶留下了一批革命火種,即后來人們熟稱的“三十六個傷病員”,夏光就是其中的一位。
同年十一月,夏光根據上級指示,以這批傷病員為骨干,組建了“‘江抗’東路司令部”(新“江抗”),并任司令,重新燃起了東路武裝抗日斗爭的火焰。據記載,在新“江抗”成立后短短一年時間,夏光率部經歷大小戰斗共計四十七次,擊斃日軍一百四十七名,偽軍三百五十七名。
今年九十六歲高齡的夏光,定居在南京,他曾多次對家人說:“百年之后,請把我的骨灰安葬在沙家浜,讓我陪伴逝去的戰友,一起沐浴陽澄湖上的縷縷朝霞。”
而今,沙家浜已是中國紅色旅游重點景區,每天來這里的游客絡繹不絕。邊走邊聊的游客們在感嘆當年新四軍在這里和日寇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時,也對這里旖旎的自然風光、特色旅游項目贊賞不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