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與臺灣之間有著“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五緣關聯,有讀者向《廈門日報》“五緣探微”欄目編輯提供了一條有待深入挖掘的關于廈臺文源的重要線索。也就在近日,臺灣同胞帶著“求文化深入交流”的夙愿在這里尋找到了與臺南一模一樣的一座關帝廟。這究竟有何淵源呢?《廈門日報》記者走進鼎美村,發現這個在廈門名氣并不是很響的古村,其先民早在幾百年前就踏上了“過臺灣、下南洋”之路。
滄桑關帝廟鼎美臺南同一源
藍天浩浩,綠水瀅瀅。站在東孚鎮鼎美村已荒廢了的古碼頭邊上,仍然可見當時二十多米的石碼頭遺跡,周圍草香彌漫,綠樹成蔭。當年鼎美村民攜妻帶子離開家鄉,前往臺灣和南洋等地開墾定居,就是在這個現已沉寂的渡口踏上船艙,漂洋過海,開始他們新的征程。沿著小道拾級而上,碼頭岸邊的一座標志性建筑——關帝廟闖入我們的視野。這座關帝廟名為正氣殿,氣勢恢弘,是廈門難得一見的一座供奉關公的廟宇。
胡世成老人向記者講述鼎美與臺灣悠久淵源。正氣殿里的蟠龍柱上記載著,該殿為清代嘉慶年間重修,可見正氣殿的歷史要比清代嘉慶年更久遠得多。這座關帝廟還是海峽兩岸同胞血脈情深的歷史見證。前不久,一位在廈門投資的臺灣企業界人士盧國山先生據先輩的傳聞尋訪到鼎美的關帝廟,盧先生感到興奮的不僅是看到這古村中竟藏著這么一座建筑精巧的古關帝廟,更重要的是他親眼印證了臺灣前輩的傳聞。原來盧先生家在臺南,先輩們一代一代地傳說臺南的關帝爺來自同安的鼎美(鼎美古屬同安縣),其外觀建筑和內部的神像雕塑全部以鼎美的關帝廟為范本,今天一見果然如此。盧先生驚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兒時在臺南度過,關帝爺、赤兔馬、周倉、關平,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現在鼎美關帝廟所見與臺南的一模一樣。其實是先有鼎美關帝廟,后有臺南關帝廟,原來根在這里啊!特別令他有感觸的是,正氣殿門柱上一副古人撰寫的對聯“鼎室雖三分紫陽特筆終歸漢;江山未一統華夏知名獨有公”,期盼國家統一,古人今人有著同樣的愿望。
古廟在古碼頭上面對著潮起潮落,不知已有多少春秋。那些在海峽兩岸穿梭的人們到這里頂禮膜拜,也不知有多少,但那些石柱上、石雕里卻默默地記錄著他們為這座廟宇獻上一根石柱或一塊精美的石雕的點滴。其中許多捐贈者來自臺灣,這一切,很真實地呈現了臺灣同胞在這里留下的印記,他們在百年前就把名字留在這里了。
美哉古民居雕梁畫棟桑梓情
村書記胡寶華告訴記者,胡氏在鼎美已有600多年歷史,在元朝時從永定遷至此地,清朝屬泉州府同安縣二八都積善里。在離正氣殿不遠的地方有間胡氏祖厝。祖厝共三進,保護得較為完好。明朝福建著名文人何喬遠親筆提寫的“百代瞻依”匾額就高懸在祖厝的大堂上。從門外的石獅、門框上的花紋到屋內許多古代朝廷欽賜匾額,無不顯示著胡氏興旺輝煌的歷史履痕,而透過這些履痕又可以窺探到與臺灣有關的故事。早在明清時期,村民們憑借著“門口是渡頭”的方便,不斷有人“過臺灣、下南洋”,特別是遭遇天災人禍的時候,踏上海路的人就更多了。當時許多胡姓族人奔往臺南和臺北等地墾殖,繁衍生息,如今在臺南下寮一帶的鼎美胡姓子孫已達萬人以上。在漫長的歷史中,這些胡姓族人在臺灣事業有成,或者考中科舉以及下南洋賺到錢等都會在家園里營造上一棟漂亮的居所。正如有句閩南俗語所說“臺灣錢,淹腳趾;南洋錢,唐山福”(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當時到臺灣賺錢的機會多,在南洋賺到錢的人,大部分都會把錢用來造福家鄉。閩南人習慣稱家鄉為唐山)。因此,現存的許多古民居的門前,都有象征著家庭榮耀的石墩。在每棟大宅的背后都留下了一個創業者的身影,而其背景多與臺灣以及海外有關。
胡昭田老先生是村里的長者,現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鑠。胡老先生從小在私塾讀書,在村里可謂是飽讀經書,見多識廣。在敘談中,盡顯文人的儒雅風范。古村先民“過臺灣、下南洋”的歷史在他胸中有本書,哪房哪派播遷到臺灣的哪個地方,他說來頭頭是道。他和年逾八旬的侄兒胡奕初帶我們遍訪了村中的胡氏的敦睦堂、篤敘堂和余慶堂,這些古屋的先人都曾往臺灣創業過,特別是余慶堂的后裔現在在臺灣更是人丁興旺。老人們還告訴我們,從前“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倆也曾經前來鼎美的祖厝拜謁祖先。現在,每年都有許多臺灣省以及海外的胡氏后代前來尋根認祖。
當即將結束采訪的時候,村支書胡寶華告訴記者一個消息,臺灣方面將組成親友團來鼎美拜謁祖先,拜謁關帝,追尋文化淵源。(來源:《廈門日報》作者:陳昭昭、盧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