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財政部今日發布企業年金、每股收益、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職工薪酬和所得稅等六項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值得注意的是,《每股收益會計準則》提出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計算方法與證監會公布的算法頗有出入。
此次征求意見的《每股收益會計準則》僅適用于已上市或擬上市的企業。該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按照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當期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權平均數計算基本每股收益。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計算公式為: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該準則還解釋道,發行在外時間、報告期時間和回購時間一般按照天數計算,也可以按月份計算。按月計算的,發行在外時間是指普通股發行的次月份起至報告期末的月數,回購時間是指普通股回購的次月至報告期末的月數。
然而,在2001年1月19日證監會公布的《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9號——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計算及披露》則規定,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S0+S1+Si×Mi÷M0-Sj×Mj÷M0。其中:P為報告期利潤;S0為期初股份總數;S1為報告期因公積金轉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數;Si為報告期因發行新股或債轉股等增加股份數;Sj為報告期因回購或縮股等減少股份數;M0為報告期月份數;Mi為增加股份下一月份起至報告期期末的月份數;Mj為減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報告期期末的月份數。
該準則還首次提出了潛在普通股概念。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潛在普通股是指可能賦予其持有者普通股權利的一種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該準則規定,企業存在具有稀釋性的潛在普通股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具有稀釋性的潛在普通股的影響,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并據以計算稀釋的每股收益!稖蕜t》規定,潛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期權、認股權證等。
據悉,這是財政部今年6月以來,第四次就新制定或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征求意見。(記者 尹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