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1歲的鄧中翰博士在祖國的感召下,放棄在美國的成功事業和豐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創建了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5年來,中星微的星光“中國芯”,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首都杰出人才獎、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一項項榮譽接踵而至,而眼前的鄧中翰,沒有絲毫的張揚,儼然一位儒雅而又謙和的學者。
●祖國的感召成就事業
記者:早就聽說,您在歸國之前已經在硅谷創辦了集成電路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5億美元。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您卻選擇了回國創業。
鄧中翰:曾經有不少朋友談論過這樣的話題,有的甚至認為我是“年輕氣盛,一沖之興”。其實,不是這樣。你們可能已經在我的辦公樓里看到了一張照片,就是我和我的團隊主要成員在長城上的那一張,他們幾個振臂歡呼,我略顯得沉穩、胸有成竹些。這是當時我們幾個人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
記者:當時已經決定了要回國干一番事業?
鄧中翰:此前,在美國時,我和團隊的另幾位已經謀劃過。1999年10月新中國成立50年大慶時,我作為留美華人代表回國參加慶典,祖國的巨大變化和勃勃生機,激蕩著我的心扉,也更堅定了我回國創業、報效祖國的信念。慶典之后,我們幾個就上了長城。想來也很有趣,這幾年來,公司一有大的“動作”,我總習慣于把幾個人拉到香山或是長城這些視野開闊地帶,談起事情來成效更大、更好些。
不過,真正產生磁力效應、吸引我歸國創業的,是黨和國家的求才、惜才、愛才之心。至今令我難忘的是,1998年,赴美考察的信息產業部領導與我的一席長談,他們傾聽我對電子信息產業市場發展的見地,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求才若渴的殷殷之情。事實上,黨和國家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成就了“中國芯”茁壯成長。
●事業的成功源于專注
記者:您29歲時,成為伯克利130年歷史中第一位拿到物理學碩士、電子工程學博士和經濟管理學碩士3個橫跨理、工、商學位的學生。回國創業5年,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體芯片,申請專利400多項,您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鄧中翰:是專注,很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我本來是學物理學的,后來對電子有了興趣。念博士時去日本講學,忘了辦回程簽證,在日本多停了幾天。一天我在街上徘徊,看到很多人匆匆忙忙地行走。這些人在忙忙碌碌些什么?他們每天要面對什么?他們的目標是什么?我突然意識到經濟學可以找到答案,接下來的學期又正式學起了經濟學。
記者:可想而知,學習一定很緊張。
鄧中翰:在伯克利的時候,晚上11時從博士辦公室回來,躺在床上看經濟學書籍,還要準備后面的研究生課程,每天都學到凌晨兩三點鐘,早晨七時起床就趕著往學校跑,還要去硅谷工作,非常忙碌。這要感謝在國內受教育時的那段經歷:在中國科技大學讀書時,跟隨黃培華老師做科研,學會了把握做事情的節奏和對時間的控制。從那以后,我養成了好習慣:珍惜時間,勤奮、專注。后來到美國讀書,再到回國創業,我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
記者:業內人士評價,中星微的成功在于選擇了數字多媒體芯片為產業突破口,您也這么認為嗎?
鄧中翰:可以這么說。在醞釀回國創業之初,我就萌生回國建一家中國本土芯片設計公司的想法。可當時,全球電子信息市場風起云涌,美國攻占了通用電腦芯片領域,韓國攻占了存儲器芯片領域,如果繼續步其后塵,即使急起直追,也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獨領風騷。惟有數字多媒體芯片領域尚處于“群雄混戰”局面。正是這樣的決策,加之我們的拼搏、創新,相繼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體芯片,并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記者:中星微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在數字多媒體芯片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先后申請專利400多項,也因此獲得諸項殊譽,對此感受如何?
鄧中翰:我一直告誡自己,越是在別人把你當回事的時候,越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尤其是在榮譽面前,在一片說好聲中,更是如此。從創業角度看,我們只是在國家需要開發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這個領域,還有很多制高點需要我們去征服。事實上,中星微的榮譽是團隊精神的體現。
記者:聽您的同事介紹,您總是處于工作的亢奮之中,是這樣嗎?
鄧中翰:并不完全。我喜歡讀書,經常用讀書調節自己的節奏。要說喜歡哪一類書,其中包括歷史、軍事、人物傳記等,與我的學業差得比較遠的書,我都喜歡。其實,上中學的時候我還學過油畫,玩兒過圍棋、吉他。說了你們可能不信,當年在學校里,我還是吉他歌手兼攝影記者呢。當然,進了科大,我的興趣就轉向做科研了。
鄧中翰小傳
鄧中翰,1968年生于江蘇,1987年至1992年就讀于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1992年至1997年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物理學碩士、電子工程學博士和經濟管理學碩士三個學位。1997年,在美國硅谷創建半導體公司。1999年至今,任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戴嵐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