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海歸”與“海待”問題的探討或爭論目前進入了平靜期,但是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一度讓有些人對“海歸”失去信心。“海歸”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嗎?“海歸”在中國的未來又將如何?結合這些問題,本文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作一番分析。
1、少數“海歸”變“海待”不可避免
“海歸”分量下降了嗎?
“海待”問題并不是從2004年初才開始出現的,但“海待”一詞卻是從那時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海待”一詞出現后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有關“海歸”變“海待”成了留學界受人關注的熱門話題。
從現實情況看,“海歸”概念的起源現已難以查究,但“海歸”概念風生水起最為熱鬧的當屬互聯網登陸內地之時。從1997年開始,很多海外留學人員攜帶風險投資歸國,當時輿論稱“海歸”為吸引風險投資的夢幻團隊,“海歸”成了一塊響當當的招牌。“海歸”頂著閃亮的光環,受到外界的熱情追捧。于是,一段時間,即使不攜帶項目和技術自己創業,“海歸”也能在進入外資或本土企業中獲得不菲的待遇。
但是,隨著“海歸”概念的延伸和泛化,“海歸”數量急劇增多,“海歸”概念的含金量開始降低,良莠不齊的問題凸現出來。“海歸”表現不佳、創業失敗的案例也開始出現,尤其在2003年集中顯現出來。隨著一批“海歸”的折翼,求職場對于“海歸”的認識也漸趨理性,“海待”一詞隨之出現。而有些媒體有意無意地把鏡頭對準個別或少數一時沒有找著合適工作的“海歸”,有時還刻意加以渲染,而沒有把報道放在整個社會發展和“海歸”就業的大背景下,以至于出現現象真實而本質失實的不實報道,使“海歸”的形象出現滑坡。
當今社會,個別或少數“海歸”變“海待”不可避免,屬正常的社會現象,所以,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海歸”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不應由此而低估;“海歸”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分量,也不會由此而降低。
2、對“海歸”的種種昵稱
正因為留學人員開始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因特網絡中,對歸國留學人員逐步形成了一些詼諧有趣的昵稱。現綜合如下:
海帶(海待):留學人員回國后暫時待業者。
海鮮:留學人員回國后受到重用者。
海星:“海歸”中的明星。
海獅:“海歸”中的大師級人物,主要指學術界權威。
海藻(海找):“海歸”中不斷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歸來的因學術學歷背景不高、難以找到好工作的留學人員。
海參:特指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學生。
海派: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海鷗:目前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活動的留學人員。
海泡:已經學成或接近畢業,雖然很想回國發展,但對國內發展態勢不是很了解,左右為難地“泡”在留學地者。
海根:一批較早出國的留學人員,在國外已經拼搏多年后,愿意“葉落歸根”者。
3 、“海歸”的分量很輕嗎
讓我們先來重溫幾個重要的歷史片斷:
1957年,毛澤東主席到蘇聯訪問,在莫斯科親切接見了留學生代表。毛澤東鼓勵大家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工作問題的匯報時指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上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時,在珠海亞洲仿真公司對留美回國創業的游景玉說:“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
1989年,江澤民同志在接見留學回國人員代表時說:“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和希望。”1993年10月23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80周年慶祝大會上,江澤民表示相信:“廣大年輕的朝氣蓬勃的留學人員,必將以老一輩留學人員為榜樣,在振興中華的宏偉事業中發揮聰明才干,做出更大的貢獻。”
2003年9月30日,胡錦濤主席在接見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先進工作單位代表時說:“廣大留學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黨和國家歷來是重視留學工作的。”2003年10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歐美同學會成立9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在億萬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偉大進程中,廣大留學人員完全可以大有作為,也一定會大有作為。”
由此可以看出,“海歸”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分量。
讓我們再來看幾組數據:
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日前在中美富布賴特項目25周年紀念大會上透露,超過60%的大學校長和科研單位領導都有過出國留學經歷。
據報道,81%的中國科學院院士、5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海歸”。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曾談到一個有趣的“50%現象”:在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有50%以上的高級管理人員是歸國留學人員;在政府科技部門司局級領導中,有50%以上的是歸國留學人員。
此外,一些“海歸”進入政府高層。數量可觀的“海歸”,在各行各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海歸”在中國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的分量,不僅不可忽視,更是不可估量。
讓我們再來看看當前社會對“海歸”的關注程度:
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的舉措,日前剛制定的《關于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尤其引人關注。
各地有關留學人員的創業洽談會紛紛“上演”: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成果交流會、中國海外學子遼寧(大連)創業周、中國海外學人黑龍江創業洽談會……
媒體對“留學”的關注熱度不減,許多媒體開辟留學人員的專題報道。
由此看來,“海歸”在國人心中的分量依然沉重。
4、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機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多
“海歸”的未來又將如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對“海歸”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海歸”在中國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只會愈來愈重要。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更多“海歸”。
學貫中西的“海歸”承擔著學習并運用外來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推動本國發展的歷史重任。所以,在未來中國社會,“海歸”任重而道遠。
據教育部今年2月份公布的留學統計數字:從1978年到2004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81.488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9.7884萬人。以留學身份出國,目前在外的留學人員有61.7萬人,其中,42.7萬人正在國外進行學習、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等。再加上改革開放前留學歸來的,目前中國“海歸”總數約有20多萬人,與中國13億人口相比,其數字非常之小。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無疑還需更多“海歸”。
其次,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更多“海歸”。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提供的數據,中國目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占中國適齡勞動人口的5.2%,全國擁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僅占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5.7%。廣大留學人員都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海歸”。
第三,“海歸”發展有廣闊空間。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后,隨之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就如何進一步吸引留學人才提出了要求。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吸納“海歸”的主要部門之一。如教育部通過“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中國科學院通過“百人計劃”,千方百計吸納高水平留學人才。最近,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拿出一些央企正職崗位,一些金融部門拿出重要管理崗位面向全球招聘,一些政府機關部門也拿出公務員崗位面向全球招賢納士。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吸納“海歸”的又一主要基地。目前,中國已建立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110多個,其中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24個,入園企業已達到6000多家,吸引留學回國人員1.5萬多人。
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吸引“海歸”的又一機遇。除此之外,中部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也紛紛結合本地發展戰略,頻頻向留學人員招手。
由此看來,“海歸”在中國的前景將繼續看好,正如國家副主席曾慶紅2003年9月30日在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先進工作單位表彰大會上所說:“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機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多,舞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大,環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好。”(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焦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