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以70%多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這令許多觀察家及國民黨黨內人士都相當驚訝。因為就在選前數(shù)日,民調及各種信息認為選票十分接近。王金平運用他長年經(jīng)營的豐沛人脈,配合縝密的組織,努力催票,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而且國民黨的大佬們,多數(shù)表態(tài)支持王金平,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公開為“院長”站臺的少說也有五六十位。一時馬陣營曾極度告急,馬英九在媒體記者前很憂郁地承認,這次選舉很艱苦,挫折感強,但是他寄望基層黨員支持他。如果大家當日踴躍出門投票,投票達到六成,選舉能保持公平、公正,他仍有勝算。
結果開票出來馬市長一路領先,以懸殊的比數(shù)勝出,總投票率卻只有50%多一點。
不少人在選前評估,馬英九應該還是可以贏得黨主席的大位,但是沒有人預料到票數(shù)差額竟有23萬多票,而王金平從南到北在每一個縣市都輸?shù),只拿?4萬多票,是他從政以來最大的挫敗。
這次的選舉局限于國民黨內部約百萬黨員,到底能代表多少臺灣民意,見仁見智眾說紛紜。雖然國民黨的主席直選只關系到臺灣不到1/15的選民,以小喻大,從這里卻可以看到臺灣的選舉已發(fā)生了根本結構性的變化。選民的自主性自此成為主導因素,將決定大規(guī)模全面性選舉的結果。
臺灣的選舉有40多年的歷史了,一向都被稱之為“樁腳選舉”。派系勢力(樁腳)動用資源在地方組織民眾,宣傳拉票,利用交情關系,長年培植人脈,動之以情,誘之以利,促成某特定候選人當選。被舉上臺面的官吏或民意代表應當知恩圖報,在任上要為支持他的派系多少牟些利益,否則沒有下一次。
更惡劣而明目張膽的是花錢買票。賄選作弊,存在于各黨各派,只有大小巫之別,永遠是臺灣選舉史上扯不清去不掉的污點,防不勝防抓不勝抓。臺灣民眾對它的痛恨與厭惡,筆墨不足以形容。
自電子媒體開始在臺灣蓬勃發(fā)展以來,選舉逐漸變型。成功的候選人必須要善于掌握電子傳媒,若他在電視屏幕上受到觀眾的認可或喜愛,則影響力勝過千言萬語,千百萬元的預算。有人稱之為“政治明星”式的選舉,或“媒體選舉”都不為過!皹赌_”的作用仍在,但是大打折扣。當今全臺灣能稱得上為超級“政治明星”的,恐怕只有馬英九一人。他相貌堂堂,溫文爾雅,從政多年,清廉操守有“不粘鍋”之稱,自然聲望蓋過同儕。
光憑個人形象就能大勝對手,這也未免太小覷了國民黨基層黨員的判斷力。馬市長在選舉中提出了“反黑金”、“改革”兩個口號,的確激發(fā)了許多基層黨員的共鳴。國民黨的積陋深重,因循懈怠,失去執(zhí)政權5年多仍舊覺察不出來它有洗面革新的決心,一切沿著老習慣混日子。誠然,馬英九只提出“改革”等口號,和具體落實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但是能說出這話就獲得許多張選票,足見它的迫切性。
從“樁腳選舉”變成“媒體選舉”未必是一件十全十美的演進,而且媒體在小規(guī)模地方選舉中,未必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媒體的確能給予大眾更多的信息,便于有判斷力的選民做出自己的選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言浩(臺灣)(曾任聯(lián)合晚報主筆、中國時報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