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2日電 7月,“兩岸熱”持續高溫。新黨“民族之旅”正行至北京;兩岸縣市“雙百論壇”還在南京舉行;“海峽兩岸資訊產業技術標準論壇”剛在4領域達成十多項共識;兩岸4000名大學生聯歡活動又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香港明報今天刊發署名“歐陽五”的評論文章稱,如此熱絡,令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兩岸交流熱潮,但其廣度、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語。今次“兩岸熱”有以下特征:
一、大陸強勢主導,民間唱主角;
二、兩岸雙向參與,但主要活動在大陸,多是圍繞落實“胡連會”、“胡宋會”成果;
三、民進黨基層人士開始參與。
但文章也指出,“兩岸熱”固是好事,但不能盲目樂觀,尚需冷靜思考。
其一,歷經多年選舉和“民粹”操弄,島內大致形成藍綠兩大陣營。“兩岸熱”尚基本存于大陸與島內泛藍陣營之間。
其二,“大陸熱”對泛綠陣營有所觸動,但沖擊有限。包括陳水扁嫡系在內的民進黨“立委”準備到大陸參加財經論壇,“臺聯黨”也有人稱有條件與中共接觸,在阿扁一句“沒什么好接觸的”及基本教義派強烈反彈之下,都只好作罷。對北京來說,如何讓泛綠人士參與到兩岸交流中來,消除敵意、建立互信,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
其三,泛藍之整合依然有不確定性,這為其制衡民進黨政府、爭取第2次政黨輪替以及兩岸政黨間的良好互動帶來變數。特別是,7月16日國民黨主席首次直選,馬英九、王金平誰會勝出?將來連戰將扮演什么角色?國民黨的路線和政策會不會有大的變化?與中共所達共識的落實情況會否受到影響?這些問題都還未可知。
其四,落實“胡連會”、“胡宋會”乃至即將進行的“胡郁會”成果,相當部分涉及兩岸的政府層面。民進黨政府整體仍以“冷處理”以拖待變,不利于兩岸熱的持久和升溫,不利于兩岸民眾的福祉和兩岸關系真正改善。
其五,基于一心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年底縣市長選舉、提高支援度的現實需要以及臺美關系最壞時期已過去的判斷,阿扁有可能選擇兩手策略,即表面與大陸“求和”,實際繼續“中間偏‘臺獨’”路線,與美日配合,做遏制中國大陸崛起的一環。
另外,“公投綁大選”、“防御性公投”、“公投入憲”,盡管一度面對美國和大陸的強大壓力,但卻逐一實現了。任期僅剩兩年半的阿扁矢言,仍將推行“二階段憲改”,2008年離任時留下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以此觀察,未來幾年,臺海關系仍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