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吐魯番七月七日電 題:“水火相融”的吐魯番之夏
中新社記者汪金生
七八月份是新疆吐魯番最熱的時候,卻也是她迎來客人最多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此時不僅有機會品嘗到香甜的吐魯番葡萄,更令人稱嘆的是,火焰山的躁熱與坎兒井的清涼竟在這里獲得統一,可謂“水火相融”。
位于吐魯番以南十幾公里處的火焰山是游客必去之處,遠望如同橫臥在戈壁上的一條正在燃燒的巨龍,一片赤紅,仔細觀看會發現,火焰山上的褶皺恰似正在燃燒的火苗,有些地方竟然“燒”成了白熱,似一片火海,有些褶皺凹陷處呈暗灰色,似剛熄的火,余煙裊裊。
筆者在距山底還有幾百米處下了車,剛一踏出車門,一股熱浪迎面襲來,不一會功夫,便如墜入烤爐,穿著厚厚的皮鞋,竟能感到腳底發燙。
據了解,吐魯番七月份的最高溫度多在攝氏四十多度,居中國之首,而火焰山又是吐魯番最熱的地方,其表面溫度可高達八十多度。當地一位官員打趣說,他們正準備開發的項目就是在火焰山下的石頭上煎雞蛋。
火焰山之所以名揚四海,自然要歸功于膾炙人口的小說《西游記》了: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蹬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幾塊木炭從天而降,落到此處,大火熊熊,幸虧大圣借得芭蕉扇,煽滅了大火,火焰山才成了今天這副模樣。其實火焰山的形成是由熱風造成的。山的石質是紅的,經過歲月的風蝕,風將巖石表面的紅沙雕刻成縷縷火苗,以及借著風威正在燃燒的大火。正是風在此寫下了大手筆,才有這樣的奇觀。
但如果吐魯番夏天都像火焰山那樣的話,可就沒有人居住了,“火爐”也有她清涼之處:位于地下的坎兒井,則在炎熱的夏季,不斷散發著絲絲涼意,讓游人留戀忘返。因此曾有人比喻坎兒井是灑向火洲的清涼劑。
走進坎兒井,筆者發現,這些水系多半在地下十幾米深處,參觀的人群須在地道里行走。從炎熱的地面到涼爽的地下,聽著坎兒井的潺潺流水,隨行的游人自然十分愜意。
坎兒井是當地民眾的一項創舉,貫通吐魯番地下血脈的坎兒井有近千條,總長達五千公里,幾乎是黃河的長度,被稱作是“地下萬里長城”。據當地居民介紹,水渠修建在地下,一方面可以減少污染,更重要的是避免蒸發。
據了解,吐魯番年降雨量只有可憐的十幾毫米,但蒸發量卻有三千多毫米。坎兒井的水源來自天山的雪水,坎兒井就是利用這取之不盡的生命之水,形成了一條地下大動脈,滋養著這片綠洲。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火焰山,而坎兒井則是人類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現在,坎兒井除了灌溉及旅游價值外,其水經加工后整裝成瓶,運送到更遙遠的地方,供沒有機會前來的人們品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