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倉七月六日電題:鄭和起錨地來了東非“中國村”女孩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在第三屆中國航海節里,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蘇太倉市與鄭和下西洋終始地肯尼亞馬林迪市“牽手”,簽約結為友好城市。一位肯尼亞“中國村”的女孩,在簽約儀式上十分引人注目。她名叫姆瓦瑪卡·沙里夫,今年十八歲,忽閃著一雙有著東方人獨有的會說話的大眼睛。她說自己的祖先是來自中國上海的水手,她媽媽是正宗的中國水手后裔,到了媽媽這一代,中國后裔大部分遷移到城市中去了。如今沙里夫一家是居住在帕泰島上唯一一家有中國血統的“法茂人”。
一九九四年,美國華裔女作家李露華出版名為《當中國稱霸海上》的鄭和傳,此書披露鄭和的探險曾遠達肯尼亞,并發現了鄭和麾下中國水手的后裔。
二00二年二月,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專程來到肯尼亞沿海叫帕泰的小島,就是沙里夫一家居住的地方,尋訪鄭和部下的后裔。此地是一個原始村落,與世隔絕,似乎仍生活在十五世紀的鄭和時代。當地有一位自稱已一百二十歲的村老,此人是村中口耳相傳歷史的保存者,他證實,他的祖父告訴過他,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艘中國的船在沿岸觸礁遇難,水手游到一個叫上家的村落逃生,當地土人收容了他們,這些水手留了下來,并與土蓍婦女結婚留下后代。因此,非洲有了一個“中國村”。
二00二年四月,“重走鄭和路”的中國記者范春歌曾到這里尋訪過鄭和部下的后裔,找到了法茂族人。她描述,目前這一族大概還有五十到一百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中國人,幾百年前先祖乘船到非洲遇難,幸免者逃到現在的上家村,落戶在那兒,并娶村中土蓍婦女為妻,他們的后代就是法茂族。除長相之外,法茂族人還有中國的陶器,當地人編織籃子的方法也與華南的編織方法極為相近。目前惟一沒能發現的是古墓上或其他文件上的中國文字。
太倉市鄭和辦公室主任、鄭和研究專家汪放告訴記者,相傳當時鄭和船隊前往肯尼亞的海濱城市麻林迪,和當地國王進行了物品交換后回國,途經拉穆群島海域時,突遇印度洋強東南季風,一條船失去控制被吹向了小島方向,該船觸礁沉沒,船上二十名水手爬上了帕泰小島的上加海灘,進入了上家村。起初,村民們不愿接納這些中國水手,后來村上有人提出,如果能滅除附近的一條大蟒蛇,就可以留下他們。于是,中國水手中一名刀法出眾的勇士挺身而出,用小動物作誘餌斬殺了這條大蟒蛇,上家村就接納了這二十名水手,從此在這里安家落戶。
汪放介紹說,如今,上家村的后代早已搬遷到了一個叫思雨的非常國際化的村子,中國水手的后裔也大都去了蒙巴薩、馬林迪等地方,村里只留下四戶人家,二十多人,他們皮膚相對較白,頭發明顯比黑人長一些。這里的墳墓也是中國式的,矮的墓墻,還有可能來自中國的陶罐,以及那個海域里有一條來自中國的大型沉船。這村里的土著人還透露祖先曾送去長頸鹿,即麒麟給中國。這村里的人沒有受過教育,不可能看到中國史書有關長頸鹿的記載,但都知有其事,可證明他們是中國人的后裔了。所有這一切,都佐證了鄭和船隊到過非洲東岸諸國,鄭和部下的后裔在肯尼亞代代繁衍生息。
有學者稱,上家村村名可能源于上海,遇難的中國船只來自于中國元朝以后的時代——上海從唐朝起稱為“華亭”,元朝統治者到一二九一年始建上海縣。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是從當時的上海縣太倉出海口起錨出發的,許多水手就是上海太倉本地人,符合取名“上家”以紀念故鄉的說法。
姆瓦瑪卡到了太倉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她用剛學的漢語說她是“太倉人”。去年,她給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寫信,要求到中國求學,中國教育部已特批她留學中國名額,太倉市政府財政局昨天舉行儀式,為沙里夫提供在中國讀大學的全部費用。她希望學習中醫,還想嫁給一位與她有同樣信仰,有助于中、肯友好的中國小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