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五日電 題:抗戰勝利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影響深遠
——訪中國抗日戰爭史專家榮維木
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死傷三千五百萬人、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的巨大代價。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專家、《抗日戰爭研究》雜志執行主編榮維木在“七·七”事變六十八周年前夕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九九一年一月,中國成立抗日戰爭史學會,并出版了以發表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成果為主的期刊《抗日戰爭研究》。原來在中央黨校從事黨史研究的榮維木,便是那時調到這家刊物,將學術研究重點轉向抗日戰爭。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他擔任該刊的執行主編。
談到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意義,榮維木說,從政治上來看,“七·七”事變后,共產黨又一次呼吁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提出國共合作的總綱領和為抗日救國而奮斗的總目標。在中共的努力下,一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僑胞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于建立起來,為奪取抗戰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而國民黨也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舉動。比如,國民黨一九三八年制定的《抗戰建國綱領》和國民參政會的設立。在此之前,國民政府實行一黨專政,不允許其他黨派的存在,是抗日戰爭的爆發結束了這種局面,國民政府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而國民參政會作為國民政府成立的咨詢機構,聯合各黨各派、學者名流、海外僑胞以及經濟界有信望人士組成,在抗戰期間對政府的重要施政方案提供咨詢和建議,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從經濟因素來說,榮維木認為,國民政府確立的戰時經濟方針,在工業、農業、財政金融、交通運輸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完成了經濟體制的改革。比如工業,過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全面抗戰爆發后,許多工廠被迫內遷。從結果看,對改變中國經濟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是有好處的。直到現在,西南地區的許多工業是抗戰時期轉移過去的,而西北地區的石油、勘探等也是那時打下的基礎。可以說,中國的西部開發,從抗戰時期已經開始了。
隨著沿海地區工廠、高校的內遷,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狀況得到改變。榮維木說,中國西部的偏遠鄉村一直處于十分閉塞的狀態。抗戰爆發后,社會動員深入到基層,使百姓開闊了眼界,婦女的地位得以提高。這些都是外部強力作用下反映出來的較好的結果。
抗日戰爭雖然是在中國發生,但它作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牽制并殲滅了大量侵華日軍主力,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榮維木認為,從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來看,它對中國社會的進步以及世界和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抗日戰爭將日本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致使日本無力“北進”侵略蘇聯及暫時“南進”奪取英法殖民地,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戰略,對二戰的進程和結局有著重大的影響。戰后,中國成為聯合國發起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以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這種國際地位的提高,來自于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偠灾,中國的大國形象是抗日戰爭時期開始顯現的。中國的抗日戰爭,為其國際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