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滕州七月一日電 題:守土殉城的滕縣保衛戰
中新社記者王魯平趙建華梁波
在魯南大地的津浦鐵路線上,坐落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滕縣(現為山東省滕州市),這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滕國。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四千余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在這里以血肉之軀抗擊十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為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臺兒莊大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山東省滕州市烈士陵園,拜偈當年滕縣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王銘章將軍等英烈。王銘章的紀念碑廳靜靜地坐落在西北面。紀念碑上的碑文記載:一九三七年日寇挑起“七·七”事變,王銘章師長預立遺囑,誓死殺敵報國,遂率八千巴蜀健兒出川北上抗日。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六日,為掃清進軍徐州的屏障,實現南北會師迅速滅亡中國的目的,日軍精銳部隊約三四萬兵力,憑借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掩護向扼守津浦鐵路咽喉的滕縣發起了進攻,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的序幕戰——滕縣保衛戰拉開了帷幕。
位于魯南平原地區的滕縣,方圓幾公里內幾乎無險可守,正適合裝備精良的日軍大兵團作戰。而守城的中國軍隊川軍四十一軍武器裝備陳舊,主要武器為四川造的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和為數很少的土造輕重機槍、迫擊炮。且來滕縣之前,川軍已在山西東部與日軍作戰四十余天,損失慘重,傷亡過半。
為了贏得臺兒莊大戰軍事部署的時間,中國軍隊必須堅守滕縣,以血肉換空間,以空間換時間。負責守城的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中將親自督戰死守,幾千將士用命血戰,抗擊了幾萬日軍的輪番進攻和三萬發炮彈的狂轟濫炸,擊斃日軍二千余人,阻滯日軍南下四天。守軍除少數突圍出去,大部分壯烈殉國。
抗戰期間頗有聲望的《掃蕩報》當時發表的《滕縣血戰的印象》中,真實的記錄了戰斗的慘烈狀況:“在這短短的幾天滕縣血戰中,有很多驚天地、動鬼神的故事,值得我們正視,值得我們泣訴!如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參謀長趙渭濱、副官長羅世澤;一二四師參謀長鄒紹孟、傅哲民均已盡忠職守、為國捐軀了。未出城之兩師官兵,仍利用城內的破壁頹垣,與敵抗拒。當城破的時候,所有受傷官兵、未逃出城者,約千人左右,均以步槍或手榴彈與敵拼命或自殺,無一生還。抗戰之烈,死亡之勇,前所未聞,實開守土殉城之先例!
當時,在徐州聽到這一消息的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她在文章中描寫自己的感受:“太偉大了,這些黃皮膚的中國兵實在了不起!今天我才真正懂得,要征服這樣一個倔強民族是不可能的!
中國軍隊在滕縣的頑強抵抗大大出乎日軍的預料。滕縣保衛戰重挫了日軍不可一世之驕妄氣焰,振奮了中國軍隊的士氣,為臺兒莊大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奠定了基礎。正如李宗仁后來在其回憶錄中指出的那樣:“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為表彰王銘章將軍,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上將,并于武漢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中共中央致電哀悼并敬獻花圈,毛澤東親筆題寫了挽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比珖鞯靥貏e是四川民眾組織了盛大的悼念活動,悼念這些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那場戰爭的直接經歷者大都已經作古。如今,勤勞的滕州人,在戰爭的廢墟上建起了美好的家園。當年戰斗激烈的城區東部,如今成為匯集了大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園區。
過上幸福生活的人們沒有忘記歷史,更不會忘記那些為了民族的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每年的清明節,滕州的市民都會前往烈士陵園祭奠滕縣保衛戰中犧牲的烈士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