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二日電題:明代南京城興建十六座大酒樓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隨之而來的是各國來中國的使者“相望于道”,絡繹不絕。江蘇省鄭和研究會顧問馬光汝等專家學者考證,自洪武二年二月至正統十四年八月的八十年中,亞非國家對華使節的派遣共有六百九十四次之多。尤其是在明初的五個朝代中以永樂朝來使最為頻繁,在永樂時期的二十一年中,來使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來使十五次。
馬光汝介紹說,在鄭和下西洋期間,亞非諸國頻繁派來中國的使節,無論人數多少,也無論有無貢物,都能得到明朝政府隆重優厚的接待,都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就在這個時期,南京城里的驛館、會館、飯店、酒樓業蓬勃興起,時至今日,仍對南京的餐飲旅館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為了使外國使者有一個良好的休憩場所,明朝政府在南京專門設立有金碧輝煌、豪華舒適的會同館(招待使臣一級)和烏蠻驛(招待使臣的隨從人員)作為下榻之地。為來往使者提供飲食起居。按照來使的人數和官階的高低,擬好菜譜,交光祿寺辦理。除一日三餐按例送酒、肉、果品、茶、面等食物外,還在會同館設宴款待,由禮部安排開宴日期,奏請大臣一員陪宴,每年“元旦”、“郊祀”、“圣壽”、“冬至”四大節令,總要邀請他們前來參加盛大宴會。
洪武時期,南京城內外的交通要道上興建了十六座大酒樓,即:清江樓、鶴鳴樓、醉仙樓、集賢樓、樂民樓、南市樓、北市樓、輕煙樓、翠柳樓、梅妍樓、澹粉樓、謳歌樓、鼓腹樓、來賓樓、重譯樓、叫佛樓,作為外國來賓和國內人士公共休息和娛樂的場所,其中來賓、重譯二樓是專門招待外國使節的。到了永樂時期,南京十六樓更是海外賓客滿堂,生意十分興隆。
據記載,當時南京十六樓都是高基重檐、寬敞華麗,有著名書法家題寫名匾,文人學士題詠律詩,以壯觀瞻。永樂時期,隨鄭和船隊而來的各國貴賓云集南京,所以這些酒樓更是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明人李公泰、陳敬宗二人有詩贊道:“干羽三苗格,車書萬里同,圣朝多雨露,樽俎日相從。”“寶炬通宵徹,鸞笙協氣和,臣民涵圣澤,齊唱太平歌。”除此之外,還有來賓橋、重譯橋等,以紀念外國使節的來臨。
馬光汝稱,在明朝政府真誠熱情而又十分禮貌的接待下,外國使節雖然置身異域,卻在南京感受到了“賓至如歸”的溫暖,從而對中國產生愛慕和敬仰之情,回國以后,進一步推動和發展了本國和中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