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三日電 題:中國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二律背反”
中新社記者周兆軍
北京交通大學進修研究生班一位化名“阿芳”的女學員自曝丑聞,將人們關注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阿芳”稱,在二00五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前,她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命題教授歐陽林發(fā)生性關系,得到了兩套專業(yè)課試題和答案,其中包括該教授親筆書寫的論述題答案,但她最終因外語成績過低落榜。
歐陽林對此的解釋是,保存試題和答案“有疏漏”,但否認與女學員發(fā)生性關系。北京交通大學也隨即發(fā)表“嚴正聲明”,表示此事正在調查之中。
此事經媒體披露后,這幾天來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除了因為事件本身涉及“性”的內容而吸引了不少眼球外,人們議論更多的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問題。
按照中國研究生招生規(guī)程,盡管招生考試是“全國統(tǒng)一”,但除了外語、政治、數(shù)學等公共課是國家統(tǒng)一出題外,專業(yè)課則是由各招生單位自主命題、改卷和定分。實踐中,這種規(guī)則往往變成“哪個教授招生哪個教授命題改卷”。
“考研女生稱與教授性交易”的丑聞發(fā)生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將批評的矛頭指向招生過程中的“教授自主權”,認為這是滋生教授權力尋租的溫床,并呼吁收回教授命題和閱卷的這塊“自留地”。
但人們似乎忘了不久前沸沸揚揚的“陳丹青辭職風波”。陳丹青所批評的正是研究生招生考試和錄取制度缺乏靈活性,過多地限制了導師的主動性與決策權,不利于招收到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研究生錄取時,招生辦公室雖然會給導師一定的選擇性,比如招兩名學生給四個考生的資料,但是這四個學生必須達到分數(shù)線。即使在這四個候選人中,如果導師決定錄取第四名而不是第一名,也必須有“充分的理由”,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材料。陳丹青認為,這種嚴密防范的措施體現(xiàn)了對導師的極度不信任。
這句話在兩個月前得到不少人的認同,但如果放在今天會顯得異常滑稽。“考研女生稱與教授性交易”的丑聞,使幾乎所有人都對導師“極度不信任”。
這前后兩件事,恰好反映出目前中國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招生權過多地集中在教育主管部門手中,導師抱怨招收到的只是“考試機器”,而非真正具有培養(yǎng)價值和研究潛力的學生;另一方面,導師僅有的一點自主權都會滋生腐敗,一旦擴大這種自主權,如何保證他們不會謀取私利?
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考研女生稱與教授性交易”一事,但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少人卻已經認定這位教授泄密、和女生發(fā)生性關系。這種“想當然”之所以容易發(fā)生,是因為這些年一些學校在研究生招生中丑聞不斷,相當一部分人對研究生招生的公信力產生懷疑。
當一個女生自述為考研和教授發(fā)生性交易后,人們寧肯信其有,而不肯信其無。作為學校必須捫心自問:這是為什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