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四日電 題:中歐科技合作迎來“蜜月”時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為期兩天的“中歐科技戰略高層論壇”十三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落下帷幕,作為本次論壇的一項重要成果,雙方正式發表未來科技合作的指導性文件——《中歐科技合作聯合聲明》,決定主動攜手、全面加強中歐之間科技合作,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略伙伴。
這標志著中歐科技合作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也無疑表明,中歐伙伴關系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已從此前的“戀愛”階段漸入佳境而迎來“蜜月”時期。
中歐關系正處于歷史上最好、最富有成果的時期,中歐科技合作也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稱,中歐應當在“和諧、合作、務實、共贏”四項原則基礎上,突破以往一般意義上經濟技術合作的范疇,以技術含量更高、研發投入更密集的重大項目為支撐,以知識產權、技術標準、人力資源開發等知識型政策為工具,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略伙伴關系。
他希望雙方采取積極的具體行動,盡快開展“中國-歐盟科技合作戰略規劃”研究,建立中歐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大力推動中歐在能源、空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新時期中歐科技合作。
歐盟科研委員波托斯尼克表示,歐盟將在未來的第七個科技框架計劃下,突出對中國的科技合作。
在“戀愛”階段,中國與歐盟自一九八一年以來共執行了四百多個合作項目,雙方專家相互交往四千人次左右,經費總投入約三億歐元。
步入“蜜月”之后,中歐雙方科技合作將如何進一步開展?雙方最新發表的《聯合聲明》就是一份最好的答案。該聲明稱,雙方科技合作將基于“面向知識經濟體,擴大雙方科技合作范圍”和“保證中歐雙方的共同利益和全面協調”兩條原則,總體目標是“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略伙伴”。
中歐為此確定出十二項行動:準備中歐在全球問題及重點科技領域的戰略研究合作計劃;充分利用歐盟科技框架計劃和中國科技計劃進行國際合作的可能性;通過中國在歐洲技術平臺上合作等方式來促進和發展雙方在環境、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氫能和航空等領域共同行動;共同發展探測和監測工具及流程,促進預標準化研究方面的合作;通過改善長期和短期停留的簽證條件,制定中歐科學家交流計劃及促進雙方大學和研究機構間聯合學位,增加研究者在中歐間流動;促進發展重點技術和方法的標準化;動員中歐企業包括金融機構支持雙方科技合作項目和聯合研究基礎設施;舉辦中歐科技年活動,增進公眾對中歐科技的全面了解和接觸;建立在華歐盟研究者和在歐中國研究者的網絡;在公眾態度、人類對科技的潛能、處理道德難題的不同方法等方面進行更緊密和諧的合作;鼓勵中歐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科技合作;推動和支持中歐科技中介機構、中歐聯合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發展。
人們有理由相信,由“戀愛”而“蜜月”的中歐科技合作關系將更加穩定、成熟,收獲也會越來越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