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個人信息被出賣大致有以下幾個途徑:
從政府相關部門竊取 某些政府職能部門掌握著老百姓大量的個人資料,而且絕對是齊全和真實的,由此吸引了眾多中介公司的青睞。在這樣的單位里有一個靠得住的“朋友”,就能獲得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
到辦事單位買取 人們在買車、買房、看病、購買保險、辦理銀行卡和會員卡、報名考試、求職、甚至征婚時都會留下詳細的個人資料。作為直接面對這些信息的辦事部門和人員,很容易把客戶資料偷偷拿出來賣給尋求相應需求客戶的商業機構。
用市場調查的方式套取 雇傭學生或調查員利用打電話、路訪、入戶調查、郵寄等方式做某項市場調查。以禮物贈送的方式吸引人們,在人們畫完鉤鉤叉叉后,他們又會懇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職業、工作單位、電話,甚至個人收入等內容。
惡意套取 一些人有意識地在網上刊登個人求租求購的信息,或以舉辦公益演出、各種比賽和會議為由,誘惑人們留下詳細的私人信息。
安裝監控設備 一些企業老板為了監視自己員工工作是否認真工作,隨意在員工工作區安裝攝像頭。某些學校為了防止學生作弊,也會使用這種辦法。
如果說以上的途徑只是以往社會獲取個人信息的傳統手段,而現在運用網絡竊取信息的人則越來越多。中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網絡登錄申請郵箱、注冊網站會員名、進入聊天室、游戲廳時填寫的個人信息都可能被泄露。而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網絡上的一些“間諜”病毒和已經普遍采用的電子監控程序(cookies文件),不僅可以收集用戶訪問過的網站等信息,甚至還可以盜取用戶銀行賬戶密碼。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孫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