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日經濟合作的雙贏性
中日兩國經濟合作的健康發展,給中日雙方都帶來了巨大利益,是互惠和雙贏的。
首先,中日雙邊貿易對雙方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中日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最高年份高達20%左右。對日貿易的不斷擴大,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中日貿易對日本經濟復蘇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從1990年到2003年日本出口增加值的44%來自中國,如果加上香港達到56%。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給日本帶來威脅,而只能帶來好處,這種認識已經在日本各界基本達成共識。
第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擴大。這不僅為中國帶來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提升了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大量引進日本技術設備促進了我國產業裝備的現代化和技術進步,而日本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則延長了日本產品技術的生命周期,獲得了豐厚的利益。
第三,日本在中國大量投資設廠。這給日本國內過剩資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促進了日本的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也擴大了中國的就業和居民收入。目前,在日資(包括中日合資企業)的就業人員已經超過100萬人,與這些企業相關的配套、服務、流通企業就業人員則更多。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間雙邊的經濟交往已經與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融為一體。90年代以來,外資企業的出口貢獻率一直很高,占中國對外出口的一半左右,2004年占57.4%。估計2萬多家在華日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也至少有5成以上出口,不僅返銷日本,同時也出口到歐美地區。這帶來了雙重效果:其一是日本通過中國“迂回”擴大對美、對歐貿易;其二是我國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擴大了對美、對歐出口。可以說,現在的中日經濟關系已經遠遠超越了兩國的范圍,對雙邊,乃至多邊經濟合作都將產生連帶效應。
第五,中國質優價廉的大眾消費品大量出口日本,對緩解日本經濟蕭條和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特別是1998年以后失業率不斷攀升,失業人口已經超過300萬人,致使低收入者和無收入者急劇增加。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入日本市場,大大減輕了無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壓力,對于他們度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日本市場上的中低檔服裝、相當多的家用電器絕大部分來自于中國。當然,“中國造”的日本品牌商品在中國市場也比比皆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各國經濟都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中日兩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已經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絕大多數“日貨”當中,已經有相當部分的“國貨”成分。因為大多數“日貨”,如汽車、家電等是由中日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當中既有日本的技術,也包含中國員工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即使是從日本進口的純“日貨”,其原材料、或零部件也可能是從中國進口的。甚至有許多“國貨”或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也可能利用了日本的技術。從這種意義上說,純粹的“日貨”幾乎不存在。抵制“日貨”,將會使日本經濟遭受損失,但同時我國經濟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把握機遇,繼續加強中日經濟合作
中日經貿關系是中日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日關系的基礎。中日經濟合作具有雙贏效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雙方的利益交融已經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維護它,特別是在復雜的情況下,更應當從我國的長期發展戰略高度出發,繼續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合作和睦鄰友好關系。中國一切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取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理所當然,中日之間的恩恩怨怨的最終解決,也將取決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眾所周知,日本經歷了90年代以來的長期經濟蕭條期,目前正在走向復蘇。日本在資金、人才和技術等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方面優勢并沒有喪失。日本的世界第二位經濟大國、第一金融大國、債權大國的地位并沒有發生變化。日本個人金融資產1400萬億日元,外匯儲備8500多億美元,為世界之最。而且,日本擁有從應用技術到高端技術的各種層次的先進技術,制造業技術在世界上仍遙遙領先。日本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具有明顯的優勢,雙方比較優勢并存,互補關系將長期存在。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近因來看,最大問題是需求不足。日本經濟早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個人消費和公共需求都開始進入停滯狀態。在未開發出足以引起消費革命的人氣商品的情況下,擴大個人消費的可能性極小。而越來越深刻的少子、老齡化又將進一步阻礙個人消費的擴大。目前,通過財政手段、金融手段來刺激經濟的余地越來越小。因此,擴大對外出口成為維持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現在,中國(含香港)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從長期著眼,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僅是巨大的,而且還是長期的。日本為保持持續復蘇勢頭,必然要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未來中日貿易的持續擴大不可避免。
從日本企業來看,由于經濟長期蕭條、市場疲軟,使企業投資和發展受到空間限制,在國內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不得不向海外轉移。目前,日本制造業在海外的生產據點的銷售額僅占制造業銷售總額的12%,與美國的25%相比相差甚遠。對華直接投資,近幾年發展雖然很快,但僅占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比重的10%左右,潛力仍然很大。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可為日本企業施展能力提供巨大空間。連續幾年以來,日本希望向海外投資的大企業中,70%以上首選中國,這種趨勢恐怕今后只能越來越強烈。日本對華投資的前景,十分廣闊。另外,中國加入WTO后,將逐步放松“禁入”規制,包括日本證券商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正在躍躍欲試。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將會出現突破性進展。
黨的16大已經明確提出我國將在2020年前后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親善的睦鄰環境,加強中日經濟合作對于確保和延長我國戰略機遇期、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日本的合作,而日本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合作。日本經濟早已進入成熟期,充其量也只能處于低速“巡航”狀態,而我國仍正處于發展階段,正處于高速上升階段。假如說中日經貿合作將給雙方帶來同樣的實際利益,那么從邊際效益來看,中國的利益將遠大于日方所獲利益。目前,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持續復蘇的促進作用正在日益增大,日本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我們應充分抓住這一機遇,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加強對日經濟合作,特別是要加強兩國在高端技術和節能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加強經濟合作,來促進政治、外交以及國民感情等方面矛盾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