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四月九日電 題:鄭和船隊科技成就時代領先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鄭和所處時代中國科技成就達到了一個頂峰。著名鄭和研究專家鄭一鈞告訴記者,鄭和船隊的科技成就,主要體現在造船術和航海術兩個方面,在明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鄭一鈞考證,鄭和當時建造的超大型寶船長一百四十多米,寬五十七米,是史無前例的。這并不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主要是為了適應裝載下西洋應用物質和海外貿易貨物的需要。當時的海外貿易是由國家壟斷的,并且主要由鄭和下西洋來進行。以一支船隊來負擔一個富強的大國與眾多海外國家的貿易,其貨運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為此,鄭和下西洋重點發展超大型船舶,使船隊海洋貨運量大幅度增加。
鄭一鈞稱,關于鄭和寶船的尺寸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者爭議的焦點。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木船,即使在現代也造不出來,更不要說六百年前了。而鄭一鈞則堅持認為,不能因為今人造不出來就否定歷史,明代的造船技術從秦漢以來持續發展,經過兩千多年不斷的積累,在鄭和所處時代實現了突破性的飛躍。
這種巨型船塢,莫說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的,它是中世紀中國造船業在全世界遙遙領先的明證。鄭一鈞指出,鄭和船隊裝載貨物的寶船,是一種福船船型的寶船,很適宜裝載大批貨物。鄭和寶船每艘的載重量,可達數千噸;整個船隊的運載量,則是以若干萬噸計了。鄭和船隊擁有極其強大的海洋交通運輸能力,完全能夠勝任明帝國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的使命,是當時海洋經濟能以獲得空前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鄭和船隊先進的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領風騷的,鄭一鈞介紹,其天文航海術與漢代以來單純的占星法不同,已由海上對星象的占驗發展為一整套“牽星過洋”的航海術。同時,對羅盤的應用也已大大超出了以往指示南北方向的范圍,發展為主要用于測定針路,依靠羅盤指向確定行船的方位、航速、航距和路線,并選擇確定最佳的航線。鄭和船隊還把航海天文學與導航儀器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不僅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航行方位的精確程度。而西方的航海家們,一直到十五世紀末還是靠觀察南半球可見的南極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簡單儀器來定航行方位的。鄭和船隊駛往南亞以西的航程,往返里程在十萬余里以上,比繞赤道一周里程還多。能多次持續完成這樣長的航路,沒有先進的航海技術是根本不可能的。
十五世紀初,是中國人稱雄海上的時代,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鄭一鈞說,明朝航海技術,是漢、唐、宋、元以來航海技術一脈相承和不斷發揚光大的結果。元明時期遠洋航運的發展經歷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如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太倉劉家港當時就是中國最大的港口,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港”。“如果一直按照鄭和的路子走下去,現在的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鄭一鈞又不無感嘆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