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詞,現在是全社會人際關系中的一種最通用的敬詞。不論什么身份、等級和地位,只要是男人都有資格稱為“先生”。“女士們,先生們”這一類通用的稱呼,幾乎在任何場合都是適用的。
在歷史上,這種敬詞的普遍使用,本身就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是社會新風尚的開端,也具有一定的人人平等的“人權思想”的意義。但是,也許很少人知道,這種時代新風尚竟是從辛亥革命時期開始的,而提倡這種新風尚的人就是“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早年從醫,是一位知名的醫生。他在進行革命活動的時候,也常常以“醫生”的身份出現,而在中國南方各地,特別是廣東、福建兩省的方言習慣中,幾乎都是把醫生稱之為“先生”,如同北方人都把醫生稱之為“大夫”一樣。所以孫中山很早就被人稱為“先生”,這是帶有良醫救世的意思。
辛亥革命勝利以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不久以后,為了顧全大局,促進全國早日和平統一,孫中山一度自動退位,辭去了臨時大總統之職。一九一二年四月,當孫中山離開南京,南下廣東途中,特地順便由閩江口轉道訪問福州(因為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名單中,福州人占了大多數)。
孫中山在福州海關準備登岸時,福州各界人士寫了許多“歡迎孫大總統”、“孫總統萬歲”之類的大幅標語。孫中山看了感到有點不對勁,立刻叫當時的福建都督孫道仁就地下令將全部標語改寫成“歡迎孫中山先生”。為了此事,孫中山在演說中語重心長地對福建人民說:“我們無數先烈,就是為了反抗封建專制的‘萬歲’,所以才去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封建帝制被推翻了,而你們又來叫我‘萬歲’,使我感到痛心!”
接著孫中山又告訴福建人民:“今后你們一律叫我先生,我也可以叫你們為先生。因為先生一詞是平等的。我們革命,就是為了自由、平等。”所以從此以后,先生一詞,就開始在全國,全社會廣泛使用了。無論農工商學兵政,不分貴賤貧富,一律都可以稱之為“先生”。
可知現代史上“先生”一詞的風行,就是由孫中山首先提倡的,直到現在,人們仍然習慣的稱呼“孫中山先生”,感到特別親切。
其實“先生”一詞,在古代本是一個多義詞,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義項是指“老師”的意思。此詞最初見于《禮記》:“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孔穎達疏:“先生,師也。”后來人們由“老師”而引申到長有學問的人都被尊稱為先生。
《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燕坐,謂三先生曰:‘愿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姚宏注:“先生,長老先已以生者也。”
在古代,一般的習慣,都是把文人學者通稱為先生。南朝梁沈約《與陶弘景書》:“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獨遠。”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論也。”至于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歷史上就稱他為“諸葛先生”或“孔明先生”。
但是以后“先生”一詞的應用范圍又逐漸擴大,甚至于社會上從事于道士、卜卦、相面、賣唱、操羅盤看風水等多種行業的人,也被稱作“先生”。
更有趣的是,近代還有人把妓女也稱作“先生”。小說《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稱先生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把妓女稱為先生,這是對“先生”一詞的褻瀆。其實不然,從近代人權意識來說,妓女也是人,而且還是被歧視被壓迫階層中的人,這種稱呼正是對人格的尊重。
在社會上,我們常常聽見一般婦女也在別人的面前稱呼自己的丈夫為“先生”。可見,先生一詞,自古以來,其使用范圍就是十分廣泛的。而孫中山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提倡先生一詞,又具有更加積極的進步的歷史意義。
而人們至今稱呼孫中山為“先生”,其含義當然也從過去比較狹義的“醫生”,變成了廣義的革命先行者的意思了。所以孫中山在人們的心目中應該是一位最受尊敬的革命導師。
文章來源:香港《大公報》 文/廖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