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8日電 最新一期《證券市場周刊》載文稱,在過去的20多年里,國有企業一直遵循著“稅后利潤作為國家再投資留在企業內部作為企業發展基金”的行為模式。而正在醞釀的國有資本金預算制度,試圖把這些利潤收歸國資委統一調度。統計顯示,2004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4785億元。
國資委擴權
從2003年4月6日掛牌至今,不到兩年的時間,國資委已經成為掌控近10萬億元國有資產的巨人。在經濟運行的各個層面,幾乎都能感受到國資委的強勢。
管人——央企負責人頻頻變動;管事——叫停MBO。如今,國資委出手管錢——探索國有資本金預算制度。
2004年年底與2005年年初,兩次最重要的工作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與時任副主任的李毅中都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表,稱將在2005年“加快建立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制度,為中央企業的布局結構調整提供手段”。
近期,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舉辦的一次“經濟形勢與企業改革分析預測會”上,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溫家寶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今年要探索國有資本金預算,要形成一個財務支撐體系。他表示,國資委目前正積極與人大財經委、財政部、社保基金理事會等有關部門協商溝通,爭取形成一致意見上報國務院,抓緊研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方案。如果國有資本金預算能夠進入實踐操作,對中央企業的結構調整會是非常大的促進。
事實上,對于國有資本預算制度的建立,一些地方已經先行探索,紛紛建立相應制度和辦法。知情人士透露,該制度建立后,179家央企不會同時起步,目前考慮的有按照行業劃分來制定利潤上繳的方案和按照資產規模劃分來制定上繳利潤的方案。
5000億利潤之爭
改革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此前,國資經營預算職能一直由財政部統籌,對于這一制度的建立,財政部與國資委有不同意見。在2004年10月的那次研討中,財政部的聲音是,“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歷史成本都已沉淀在國有資本里,而國資委是特設機構,不是政府部門,能否單獨編制預算未有定論”。
“建立國有資本預算其實技術上很簡單,關鍵是涉及利益協調的問題,比如國資委與財政部、國家和企業之間、中央企業和地方之間或者說國有資本預算是否能建立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主任張文魁認為。
據統計,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央企業在全面清產核資后資產總額達9.19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3%;2004年中央企業銷售收入5.5萬億元,同比增長25.8%;實現利潤4785億元,同比增長57.6 %。
“建立國有資本預算制度,這又涉及國有資產分紅制度,涉及企業自身利益。在現階段,能夠上繳利潤的企業屈指可數”。國資委有關人士表示:“這種博弈主要體現在與龐大、獨立的授權經營企業的博弈,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
2005年3月16日,中石油在香港宣布:中石油2004年獲得凈利潤1029.27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度增長47.9%。上千億的利潤“刀槍入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國家財政的重要貢獻者有討價還價的本錢。
而控制了收益,也就控制了企業的投資行為。對于國資委來說,沒有資本經營預算就管不住企業的投資行為。但是企業卻并不認可。在今年的兩會上,多名企業界委員就將矛頭指向了國資委。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劉德樹就對“國資委隨隨便便就劃走了我們幾個億”表示不滿。有電信運營商甚至表示:“如果賺了,有錢分紅還好說,如果賠了呢?國資委會給我們出嗎?”
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新產業研究部副部長盧奇駿指出,從理論上講,對大股東而言,這種“賠”的現象是不允許出現的,國資委作為母公司(有政府性質),理論上要求企業必須是贏利的,而贏利的支配也應該由國資委說了算,比如在分紅問題上,是“不分”還是“年年分”,都要以如何能將企業辦得更好為前提。“作為中央企業,它是沒有權力和國資委來談國有資本收益收不收的問題,因為這是不對稱的。”盧奇駿強調。
十字路口的國資委
國資委強勢擴權,整編龐大的國有壟斷大企業,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全局中相當顯赫的角色,即使去年諸如“郎咸平事件”引發的大爭論中,國資委都意外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帶領眾多國企和地方國資委沖進市場的國資委,已經將自己強大的影響力輻射進中國經濟生態環境的每一個層面。但國資委的強勢,意味著下屬國有企業的“弱勢”。直接引發輿論批評的是國資委對屬下企業強硬的“管理方式”。
對于“國資委越位,做了董事會的事兒”的批評,邵寧的解釋是,“現在的國有獨資公司,絕大部分是按照企業法注冊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這些企業實際執行的是總經理負責制,少數按國有獨資公司改制的企業董事會都是內部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實際上是董事長的一把手負責制。沒有辦法,國資委只能暫時做董事會的事情。”
現在看來,并不僅僅是國資委不斷擴張自己的權力,引發了各界人士的擔心,那些越來越強烈的“重新定位國資委職能”的呼聲,實際越來越逼近一個事實:國資委將在中國下一步最艱難的政經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對于國資委的定位,邵寧表示,目前國資委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下一步對國資委有兩個選擇,一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國資委,提高國資委和企業的談判能力,提高國資委對于企業內部情況了解的程度;再一個方向就是往制度創新上走。 “靠國資委和企業人談判,國資委永遠談不過企業,所以這個方向必須往制度創新上走。”邵寧說。(陳玉潔)
資 料
國有資本金預算:資源配置的非市場方式
對于國資委來說,推出國有資本金預算制度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步驟。邵寧表示,現在很多并沒有投資機會的企業非常有錢,好多錢都不知道該怎么用;但是有一些企業正好處于產業爬坡的時候,特別需要集中投入,但卻資金不足。作為一個經濟體系來說,這種資金配置顯然不合理。國資委組建之后已經做了很多中央企業之間的合并和重組,但力度非常有限,只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的組合集中。要做到中央確定的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應該使中央的國有資產能夠流動,比較順暢地從不重要的領域退出來,比較順暢地配置到需要加強的領域,這就需要一個重要的財務支撐體系——國有資本金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