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曼谷三月二十七日電 題:石壘千年佛宮 媲美吳哥勝跡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古老的披邁石宮,人稱“泰國的吳哥窟”。不少去過柬埔寨吳哥窟的人總這樣說,泰國東北部的披邁石宮,堪與吳哥勝跡相媲美。
披邁石宮位于泰國東北部“門戶”呵叻府的披邁縣內。呵叻始建于大城王朝時期,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為之留下了女英雄素拉納麗銅像、千年古榕、古城墻、古城門等許多名勝古跡。不過,披邁石宮的歷史比呵叻還要久遠。
披邁石宮,據考證建于公元九六八年到一00一年間。當年,披邁城是柬埔寨的一個附屬國,有道路與吳哥相接;石宮也就在那個時候由柬埔寨工匠所建造,有著與吳哥窟頗為接近的大乘佛教建筑風格,卻又比吳哥窟還要早,故亦稱“吳哥窟的前身”。因此,信奉小乘佛教的泰國留存下境內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處大乘佛教石宮。
從曼谷驅車三百余公里抵披邁,縣城中心的披邁歷史公園將石宮古跡完整地呈現世人眼前。披邁歷史公園就位于披邁石宮所在地,在一九七九年四月正式對外開放。車近公園,透過低矮的城墻,石宮的基本輪廓一覽無遺;飽經受風吹雨打日曬的砂巖建筑,褐跡斑斑明顯刻寫著歲月滄桑的痕跡。
整座石宮,呈長方形結構,占地約五萬七千多平方米。東、西、南、北,每邊宮墻設一石筑城門,從每座石門往里看都可看到石宮中央的三座佛塔。四周環繞護城河,也散布著一個個池塘。相傳,這些池塘蓄水供寺廟飲用,而且每逢石宮舉行佛教儀式也從池塘取圣水撒在佛像上。只是如今池塘已干涸見底,難覓一池清清碧水。
矗立的重重石砌宮殿,卻仍依稀可辨石宮的威嚴、恢宏與壯觀。簇擁在一起的三座佛塔,是石宮的主體建筑,從腳到頂全用砂巖石一塊一塊壘成,絲毫未用木料和泥灰,卻依舊巍然不動聳立于天地間。所用石塊,有大有小,大的數千公斤,小的也有上百公斤,在缺乏現代機械和交通的情況下被搬運來堆砌成石宮,古人勞動的智慧不能不讓今人感到驚嘆。
石塔內外,石壁上雕刻的各種婆羅門神話故事和民俗圖像,還有石門框上殘留著的古高棉雕刻藝術痕跡,或者塔內盤腿而坐、殘缺不全的石雕佛像,精雕細刻,顯現鮮明的吳哥風格。而石宮內發現的以古代高棉文字雕刻的記載,見證了披邁城邑的歷史與石宮的由來。
關于石宮的沒落,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一位柬埔寨王子依星相家之言,長途跋涉到披邁尋找如意配偶,果真如愿邂逅一位少女。兩人一見如故,訂下婚約。不料,待到王子回稟父母后回來迎娶時,意中人卻被披邁君主霸占。王子傷心至極,率兵攻打披邁,還是未找到意中人,盛怒之下便焚毀石宮和古城。考古的證實是,石宮因戰火連綿而逐漸衰敗。
穿行石宮,石壁、石磚上清晰可見的火燒痕跡,可謂歷史的見證。而整座石宮,儼然就是“神”的居所、“神”的城市。沒有多余的公共空間為人修煉之用,有的是窄的長廊、細小的門窗、一層一層向上的高高石塔、與塔外陽光燦爛相映照的塔內幽暗,讓走動其間的人時時低頭彎腰,對神的崇拜心存虔誠、敬畏與謙恭。
古老的高棉文明顛峰過后已經消逝,但堅硬的巖石依然屹立千年。千年石宮迄今猶存,凝聚著泰國政府部門多年來多次進行修復、不懈保護古跡的努力,諸如在法國政府協助下修復石宮主塔、運用現代先進科技修補和還原石宮遺跡、開辟歷史公園。如今,遠近而來的游人只需花費二十泰銖(泰國人)或四十泰銖(外國人),就可一覽石宮展現的歷史文化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