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6日電 雞年將至,不少人的家門口又貼起了大紅色春聯。這種流傳了1000多年的迎春方式,逐漸形成一種尋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時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借著年勁兒,北京娛樂信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了解到千多年來春聯傳承的歷史和故事。
起源:從門神演變而來
有關專家介紹,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別稱門聯、聯語。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又叫春聯,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興旺發達,表達人們在新的一年里美好愿望。
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后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為宋代詩歌添此名句之時,桃符已在向春聯過渡。
春聯很講究平仄相間,音韻和諧,要有對仗、對偶等,不僅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也要相應,自然成趣。一般為上下兩句,每句一般為五字或七字。春聯的種類很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短春條、大春條。每副春聯都有橫批和一個“福”字,還有斗方和影壁單貼、門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門外的對面和屋門對面,都貼“出門見喜”,屋里貼“抬頭見喜”,影壁單貼“迎樣”、“鴻穆”等等。
現今,令人不勝惋惜的是,許多人家的春聯,或字寫得很糟,或聯意欠佳,或對仗太差而不成其聯。這些春聯,不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反而使人覺得有煞風景。市場上出售的春聯大部分是“福祿、壽喜、招財、進寶”之類的語言,缺乏意境和原創,而且大部分春聯都是印刷品,很少有現場書寫的手書春聯。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聯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民俗學家烏丙安說,中國有一系列的年俗都是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很多都夠得上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有許多年俗被現代理念所淹沒,需要加以整理和保護。春聯是中國獨有的春節民俗形式,其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十分獨特,有外國語言和文字所無法企及的美感。而且,春聯應該自己對句自己寫才有意義,它需要保護和搶救,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延續下來,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有專家認為,中國的春聯與京劇、昆曲一樣堪稱國粹,其格律的嚴謹、寓意的深邃、形式的優美是外國文字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中國人越來越不會做“對子”了,這是文化藝術的倒退。對于春聯“申遺”,曲教授認為,“申遺”成功的一般都是瀕危遺產,春聯還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申遺”不是挽救文化的惟一良藥。
--春聯趣話:
最早的一副對聯
公元964年(后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于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副最早的春聯。
朱元璋提倡春聯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古今第一長聯”
(見于昆明大觀園樓)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襄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會說話的春聯
在西安市文藝路附近一家店內有一種“會說話的春聯”,它和普通春聯看上去差別不大,上邊是用“金粉”寫的對聯,下邊一小部分,則設計了一個浮雕式的大紅娃娃,娃娃懷里抱著聚寶盆,當人們走過時,受到腳步的振動,大紅娃娃就會笑容滿面地沖你說“恭喜發財”。原理很簡單,大紅娃娃的背后裝一個聲控的電子系統就行了。(張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