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最近發表的報告稱,中國和印度將在2020年之前成為經濟巨人,與美國可以匹敵。類似預測近年常見,我們現在不妨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化速度和進程,那就是中國的高速公路建設。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中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三萬四千公里,名列世界第二。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和內地市場的推動、對中國社會的流動、對中國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對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有極大的意義。
剛剛通過中國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說明建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已經成為國策,這個網絡建成之后將覆蓋十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占全國總量八成五以上;實現東部地區平均三十分鐘、中部地區平均一小時、西部地區平均兩小時抵達高速公路的預期目標,人口過20萬的所有城市都將連接起來。
達到這個目標之后,中國的現代化也就達到了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交通部部長張春賢日前在介紹這一規劃時,也談到了北京跨海通至臺北的高速公路規劃,引起了海外媒體的興趣。臺灣官方對此冷嘲熱諷,認為只是信口開河。以兩岸目前的政治氣氛,這種設想自然會有些人覺得是空想。但是,如果從大中華經濟圈的現實和發展前景來看,大陸的高速公路與臺灣高速公路網連接,卻絕不是海市蜃樓式奇想,而是完全可能實現的目標,F在臺灣相當一部分產業都已經轉移到大陸,臺灣廠商從海外接單,在大陸生產再出口,成為普遍的模式,不管臺灣官方如何“去中國化”,經濟方面的兩岸聯系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在全球化時代,臺灣如果自外于大中華經濟圈,就只能是自我邊緣化。然而,臺灣工商界在這方面顯然比政府務實而有遠見。
正如英國最終要和歐洲大陸通過海底隧道連為一體,成為歐盟的一部分,臺灣最終也會通過隧道與大陸連接。
隧道較橋梁更可行
1998大陸召開首次“臺灣海峽隧道論證學術研究會”。2002年3月,大陸在廈門又舉行第三次“兩岸橋梁隧道建設學術研討會”。在這些研討會上,大陸和美國專家提出連接臺海兩岸海峽隧道的構想,方案有三種:大陸的起點均在福建,臺灣終站則分別在桃園(北線,隧道長一百二十五公里)、臺中(中線,隧道長二百公里)、嘉義海濱(南線,二百二十公里)。2002年造價每公里為27億元人民幣。
臺灣“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官員評論有關北京-臺北高速公路時指出,臺灣海峽最短距離百多公里,如要建設公路,將是工程上一大挑戰。該官員認為,如果采用橋梁連接,會面臨施工與營運管理上的困難,在風浪太大等情況下是否適合行車,必須考慮。至于采用隧道方式,會面臨地質變化難掌握,導致施工困難的問題。不過,相較于橋梁,隧道的可行性較高。
也就是說,技術層面而言,修建臺灣海峽海底隧道是可行的。橫跨英倫海峽的英法隧道是目前全球最長的海底隧道,長度為一百五十七點三七公里。
如果未來臺灣海峽采取北線方案,則從福建通往臺灣桃園的隧道長一百二十五公里,隧道通車,則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就可以連接臺北。
修建臺灣海峽海底隧道,技術、資金和未來的受益應都不成問題,大陸方面也沒有問題,問題在臺北的決策者有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臺灣的選民是要堅持孤懸海中做小島之民,還是要在大中華經濟圈的大范圍大舞臺里發揮臺灣的固有優勢。(摘自香港成報;作者:何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