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電 題:中國流行詞語反映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二○○四年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今天下午在北京發布。主持這項評選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說,“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化,流行語的變遷也總是與時代的發展如影隨形。”
流行語涉及當代社會的重大事件、焦點問題,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準確、生動地反映著當代中國的社會面貌與中國人文化心態的變化,它的變化是一把衡量歷史變遷的尺子。
二十多年來,大量誕生的流行詞語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變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是萬元戶、下海、打工、美容、涉外飯店等詞匯;九十年代,人們熟悉的是卡拉OK、炒股、進口大片、網吧、知識經濟等時髦詞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又誕生了許多新名詞:彩信、網上購物、反恐、與時俱進……
流行詞語的變遷史記錄了人們物質生活和觀念變化過程,從“大哥大”到手機,從磁帶到MP3,從“復關”到“入世”,從“美容”到“人造美女”,從“小資”到“BOBO族”……不僅折射出觀念的更新,也記載了人們對世界的全新認識。
張普說,剛剛過去的二○○四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執政能力”、“審計風暴”、“科學發展觀”這些流行語,記錄了中國在這一年當中的新動態,“劉翔”作為中國速度的一個符號使國人揚眉吐氣。
然而年末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嘯,使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生命存在顯得如此脆弱,禽流感、空難、礦難、山體滑坡、爆炸……這一串沉重的詞語凸顯了二○○四年的凝重之色,如何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已成為新世紀擺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二○○二年以來,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建立了中國主流媒體報刊動態流通語料庫,對新時期的語言變化進行動態監測研究。該研究所研究員史艷嵐認為,從詞語的變遷中尋找社會發展的脈絡,是一種從生活細節中探求重大歷史變化的角度。“這個角度聯系著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試圖在這里尋找一個靠近真實的中國的視角。”
史艷嵐說,很多流行語在社會上流行一段時間后,就固定下來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通用語言,那些生命力強的流行語會最終成為新詞語而進入現代漢語詞典中。當某個流行語的流行范圍擴大到各個社會階層后,特別是頻繁地出現現代媒體中,它就有可能成為新詞語。
史艷嵐表示,流行語從一種獨特的角度表現了新時期中國人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在:全球化背景下強烈的世界關懷與問題意識,空前高漲的民族自豪感和發展期待,網絡時代的新奇迷戀與多元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