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寓言對富人都是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克雷洛夫寓言》中的《送葬》是這樣講的:古埃及富人的葬禮為了辦得風光都請一些哭喪婆,有路人見哭喪婆哭得很傷心就說,我是術士,可以讓死人復活。哭喪婆們說,那可是功德無量,不過你要讓他們五天后再死。“此人生前沒做一件好事,今后也未必改弦更張;而他一死,一定又會雇我們再為他哭喪。”這樣,哭喪婆才能賺點錢。一個人活到別人盼他死的份上,其德行可見一斑了。
寓言中對富人的態度反映了人們的仇富心態。在傳統社會,許多富人是靠特權和對人民的殘酷掠奪而致富的。他們致富的主要手段是憑借暴力的再分配,而不是創造財富。而且,他們在致富之后對窮人的剝奪變本加厲。也正因為如此,《水滸傳》、《俠盜羅賓漢》、《佐羅》之類以殺富濟貧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才流傳得那么廣。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圈地運動、海外掠奪也充滿了“血與火”。但總體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富人致富離不開個人的能力和奮斗。盡管他們的個人品質也有可指責之處,在競爭中也用過一些不大光彩的手段,對工人也缺少關愛,但他們在個人致富的同時創造了社會財富,推動了社會進步。可以說,沒有福特、洛克菲勒、摩根這些人的致富,就沒有今天美國高度發達的經濟。這些人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總體上還是市場經濟的英雄,不同程度地受到人們的尊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一代富人也在完善自己。當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人把巨額的財富捐贈給慈善事業時,他們的行為也在改變著世人對富人的看法。
但是,普遍來看,中國的富人還不像美國富人那樣受尊重。盡管許多人不得不承認他們致富對社會的有利影響,然而,仇富心態還相當普遍。這其中的緣由,一是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社會中傳統的仇富心態有幾千年之久,根深蒂固。雖然我們已進入市場經濟,但思想意識尤其是民眾的思想意識還沒有跟上,用傳統的眼光看富人成為一種思維定勢,貧富差距的擴大又為這種觀念的生存與傳播提供了條件。二是普遍存在的“原罪”觀念。不能否認,一些富人在致富尤其是暴富過程中,的確有許多非法行為,但應該承認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借改革的春風,靠自己的奮斗正當發展起來的,許多富人也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膽略和勤奮致富的。但少數人的不正當致富敗壞了整個富人群體的形象。三是中國的一些富人,其財富與道德沒有同步增長,即使是正當致富的人也做出了一些與其身份不符的事。諸如拖欠民工工資、狂嫖豪賭等行為,說明一些人暴富之后的不正常心態,甚至仇貧心態。這樣的富人,不管你是如何富起來的,能讓別人服嗎?從這個意義上說,仇富也是富人自己引起的。
富人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讓人家不是尊重你的錢,而是尊重你的人,首先要有一種平等意識。不能以為自己有錢就比別人高一等,就可以為所欲為。你比別人有錢,并不一定比別人尊貴。不能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一闊就變臉”,尤其是不能有仇貧心態。千萬別忘了,你的財產中有別人辛勤的汗水,沒有那些普通的民工給你干活,你如何能致富呢?現代管理講究以人為本,早已不是泰羅那樣把工人當作機器的時代了。如果富人不懂得平等,不懂得尊重別人,包括尊重那些最窮的人,你再有錢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富人還應該有精英觀念。精英不是指高人一等、控制社會的人,而是指那些既有能力又有良好品德的人。富人往往是普通人模仿的榜樣,要以自己的良好品行為社會樹立榜樣。富人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有錢就變壞”,應富而有德。
富人還應該有奉獻社會的意識。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的,但富人要有社會意識,知道自己的錢來自社會,應該回報社會,關注貧困人口,資助慈善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切勿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應該有仇富心態,也不應該有仇貧心態。無論錢多錢少,人與人都應該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作者: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