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0日電 一年一度的高考錄取工作已接近尾聲,相當一部分貧困家庭來說,面對今年高校低則五六千元,高則萬元的學費“賬單”發(fā)愁。《市場報》發(fā)表評論指出:高校收費標準不能成為一筆糊涂賬。
據媒體報道:山東省教育廳宣布該省普通高校的熱門專業(yè)學費上浮10%;湖南各高校熱門專業(yè)學費由學校在省定統(tǒng)一收費標準基礎上,上浮幅度不超過30%;福州大學去年各專業(yè)學費是每生每學年3900元,今年漲到5460元,漲幅高達40%。
1994年,國務院在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yè)學校、技工學校“學生實行繳費上學制度,繳費的標準由教育行政部門按生均培養(yǎng)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會及學生家長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專業(yè))確定”。
評論指出,高校學費的收取是有明確標準的,那就是參照生均成本、社會及學生家長的承受能力。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更多看到的只是各高校開出的“一口價”,很少能見到透明的成本核算依據。
有統(tǒng)計表明,大學非義務教育收費,2003年較2000年平均增長了6—7倍,有的地區(qū)竟高達20倍。而同期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是從6280元、2253元分別漲到8472元、2622元,漲幅分別為34.9%、16.4%。。
評論指出,成本核算不透明,無形中也掩蓋了高校在成本預算和控制方面的不力。一直以來,高校的體制改革不到位,普遍存在的機構臃腫、冗員泛濫、官多兵少、效益低下現象,為社會多方面所詬病。學生們反映,學費漲了,卻不見教學服務及教學設施有多大改善,與高價的學費相比,教學服務中“偷工減料”、“缺斤少兩”的現象并不鮮見。
與此同時,有些高校卻在盲目鋪攤子,上基建項目,為虛熱的“大學城”添油加火。除了在校的大學生對含糊的收費不滿外,在校的教職工也是幾多怨言。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是連年增加,學生的學費也是不斷看漲,這些錢最終用在哪兒了,往往是無從知曉。不僅如此,近些年高校興辦的各類企業(yè),以及高校利用既有資源舉辦的各類培訓班所取得的收益,最終利歸何處,也都無從查知。
最后評論者強調,高校收費合理與否,不僅關乎高校的社會形象,更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推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財富合理再分配作用的發(fā)揮。從這方面看,高校收費標準的確立,就不能僅僅由高校自己單方面擬定,并最后履行形式上的簡單報批手續(xù),而應通過諸如舉行聽證會的方式,讓包括學生、學生家長、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參與,通過廣泛論證,明確收費標準制定的原則和培養(yǎng)成本計算的依據,最終實現公平的收費制度。(程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