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0日電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陸建華博士介紹說,中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階級階層的變化,尤其充滿著不確定性。而中間階層的擴大,是社會分配公正合理的重要標志
據中國青年報消息,陸建華說,按收入、權利、聲望綜合起來的體系標準劃分,現階段中國階級階層特點集中在三方面:承認出現了一個富有階層;承認出現了低收入階層,如“貧困群體”概念公開化;發現了中等收入人群正在逐步形成。
中等收入人群也被稱為社會中間階層。由以專業知識技術的創造與使用為謀生手段的一些人構成,他們的收入在一個相互接近的水平上,對消費有大致趨同的傾向,對于社會民主政治有積極參與意愿。他們對中國的消費、民主政治、商業規則的確立及文化改造,都將承擔先鋒作用。
陸建華認為,中間階層擴大,是社會分配公正合理的重要標志。“促成這種社會階層衍變的機制的核心內容,就是社會分配。”陸建華解釋,社會分配機制,涉及到三個部分。
一、收入分配。即社會用什么途徑來把財富分配到社會成員中。比如,社會中間階層中相當一部分人獲得的是工薪收入;農民工以體力勞動獲得收入;資本所有者通過投資獲得資本收益。
二、價格機制。社會成員消費的產品或服務,其價格水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人群的實際生活水平。比如,當人們把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支付教育、住宅或醫療等高昂的消費時,其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因為這個價格機制的調節而大大減少。這樣,價格因素就成為調節社會階層狀態、促成社會階層變動的一個動因。
三、權利的分配。社會人群應有受教育的權利、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就業權、遷徙權等。但目前各階層在權利分配上有明顯不同。
陸建華舉例說,農村貧困學生可以通過上大學向上一階層流動。但目前,貧困地區人們獲得教育的機會遠不如城市居民。如果社會沒有合適的輔助機制,這些人向上一個階層流動的機會將很少。用發放助學金等手段幫助貧困學生就學,就是反映社會分配機制進步的一種輔助制度。(陳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