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九日電 題:從“洋蔥”到“橄欖”:中國社會結構優化之路該怎么走?
中新社記者 王進昌
發達國家由于存在一個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而使社會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中國的社會結構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由于中國當前中產階級的數量還不是很多,中產以下的階層占多數,因而專家們形象地把中國的社會結構描述為“洋蔥形”。
這個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判斷最近在一篇題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的研究報告中得到詳細闡述。這個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專家學者歷時數年,在十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七十二個縣市進行抽樣調查,經過多次集體研討,并大量聽取有關專家學者的學術意見后形成的。
專家們認為,從當今國際特別是國內總的發展形勢來看,中國已經形成了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雛形,這個雛形今后如何發展將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這個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能夠在國家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獲得足夠的營養和生長條件,健康、順利地成長為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實現從“洋蔥形”向“橄欖形”的良性轉變。
第二,由于制度和政策改革不及時,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這個幼弱的初生嬰兒面臨營養不良和不能及時治療的困境,成長狀況時好時壞。其結果可能是成長為一個畸形的人,或者說社會階層結構將呈病態發展。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不協調,這個幼弱的初生嬰兒遭遇惡劣的國際國內生存發展環境,根本無法成長為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無法支撐經濟社會應有的發展。
毫無疑問,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是一個中等發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應有的社會階層結構。也就是說理想的、良性的發展結果應是第一種。實際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就在其著名的“三步走”戰略中提出了這個宏偉目標。
毋庸諱言,目前中國的社會正在向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模式轉變,新的社會結構模式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舊有習慣仍在阻礙著社會結構變化渠道的通暢,還在產生一些消極的對社會發展不利的影響。
可見,中國社會結構模式向現代化轉型,實際上也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搞得好,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結構模式便終究能夠形成。搞得不好,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整個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就可能出現上述第二、第三種結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的學者們提出,要使中國社會階層的演變實現第一種結局,避免第二種尤其是第三種結局,首先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消除諸如戶籍、就業、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使社會流動的渠道更加暢通。其次是要調整和創新政策,加快培育社會中間階層的成長,促進社會階層結構形態向橄欖形轉化。其三是要調整和創新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實現公共資源的公平而合理的配置。其四是要制定正確的城市化戰略,加快城市化步伐。
總之,為形成一個公正、合理、開放的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確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多障礙需要撤除,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把這些障礙撤除了,中國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雛形才有條件和機會健康、順利地發育成長為真正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