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5日電 人民日報今日刊載署名文章稱,7月10日下午,一場暴雨突襲北京,致使市區部分路段交通嚴重受阻。暴雨過后,人們在思考: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我們的應急機制怎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文章稱,暴雨前,天氣預報和雨前烏云密布的態勢,應該使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清理排水溝、雨箅子,在緊要路口疏導交通等等。如果做到這些,情況是不是會好得多。
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是這次暴雨后交通受阻的一個原因。北京的排水系統,這些年有較大的加強,但此通彼不暢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排水管網建造年代久遠,有的檢修維護乏力,有的新建管網達不到應有的排水標準,等等。如果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較高,應對數十年一遇的暴雨,應當沒有大問題,至少不會造成大而深的積水。
文章指出,應當承認,像地震、流行病、冰雹、大霧、大風等自然災害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雖然不能把握自然,但可以也能夠預知和防范災害,把握主動,贏得主動,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建立和健全應急系統,加強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說到底,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政績觀。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應急機制的建設同樣是重要的建設。越是在平穩發展的時候,越要有應對重大社會突發事件、重大自然災害、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準備,夯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陳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