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錦賽首輪比賽中,法國隊在傷停補時的3分鐘時間里的兩個精彩入球,將英格蘭隊到手的勝利化為泡影。英國人在傷心之余也在問:在距離球門二三十米的地方,前面有人墻,還有守門員把住最后一關,齊達內踢出的球究竟是如何飛進球網的?英國人希望輸也要輸個明白,因為這個進球絕非“香蕉球”可以解釋的。于是,英國的《每日電訊報》記者把本國的科學家請了出來,對齊達內的入球過程從科學家的角度進行分析。
至少三個原因導致齊達內進了球。
賽后有媒體分析,這種任意球適合貝克漢姆,當然也適合齊達內,因為齊達內是法國的任意球專家。
在英法大戰的傷停補時階段,法國隊贏得一個任意球機會,為了保住1比0的比分,英格蘭隊的歐文、吉拉德、蘭帕德和貝克漢姆組成了一道人墻。齊達內將球踢出后的瞬間,瓦塞爾從左邊跑向人墻,而埋伏在瓦塞爾后面的法國前鋒亨利則向球跑去,他可以分散英國守門員戴維·詹姆士的注意力。最后,皮球飛入英格蘭隊球網的左角。詹姆士甚至沒有作出什么反應。
科學家們發現,齊達內進球至少有三個原因:后衛擺的人墻有缺陷;這是一個典型的香蕉球,勢大力沉有弧線;守門員的視野不開闊,或許還因為比賽的前一晚沒睡好。也有人認為,這個進球與歐錦賽首次使用的被命名為“羅泰羅”的新式無接縫皮球也不無關系。
凱斯·哈納博士是研究模擬足球周圍氣流運動情況的軟件公司專家,他表示,足球在空氣中的運行軌跡包含幾個復雜的物理過程。但他認為:“齊達內踢出的這個任意球之所以如此輕松地飛入英格蘭隊的球網,道理其實很簡單———詹姆士直到皮球飛過人墻才看到球,可這個時候他已經來不及反應了。”
謝菲爾德大學的馬特·卡爾博士也同意哈納博士的解釋。齊達內踢出的這個球球速很快,而且帶有弧線。卡爾說:“等詹姆士看到皮球的時候,它已經飛進球網了。”
無縫皮球增加了守門難度。
這次使用的無縫皮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此次歐洲杯足球錦標賽中,足球制造商為了提高歐錦賽的觀賞性,依靠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最新的技術制造了無縫皮球。新球使用了此前從沒被使用的熱黏合技術,這也就預示著本屆歐錦賽的比賽用球已經拋棄了需要用針線來縫合的歷史。制造商本意想依靠這種新技術來提高皮球的飛行動力性能,從而使足球在運動中更加接近“動力平衡”。
在謝菲爾德大學所做的風洞試驗中發現,由于這種足球的表面更加光滑,周圍的氣流可以從湍動過渡到平穩,增大了下沉力,使球飛行軌跡的弧度增加,加大了守門的難度。
皮球在空中產生了“馬格納斯效應”。
另外,科學家還認為,皮球在空中產生了“馬格納斯效應”。那么什么是“馬格納斯效應”呢?在諸多影響皮球飛行的外力中,大多數人只知道地心引力,這只是其一。其他的外力來源于我們四周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不經過復雜的運算或者一輩子的練習,你無法預測它們究竟會讓皮球飛向哪里。
除非踢球時正中皮球的中心,球基本上一邊飛行一邊自轉,這對球體表面的氣流產生影響。如果擊球點是在中心偏左,球就會按順時針方向自轉,導致球體左側氣流在越過足球表面的球皮縫隙時,減速更快,在這一側的氣流將比另一側的氣流更早脫離球表面,因此,球的飛行路線逐漸向右偏移。這一現象在150年以前為德國物理學家馬格納斯發現,又稱“馬格納斯效應”。就是因為這個偏移,我們才有幸目睹“香蕉球”的美妙弧線。
為什么會產生“馬格納斯效應”?科學家分析說,當皮球旋轉時,在旋轉的皮球的一側,氣流的方向是相同的,壓力減小;在另一側,球的表面運動正對著氣流,壓力增加。這種壓力的失衡產生了一種側力。研究顯示,在時速15英里以上,這種力持續平穩地增加,這種突然增加的力量使得皮球在下沉的同時向一側運動。
守門員如何應對?
那么,防守一方該如何對付這種球呢?牛津大學和蘇塞克斯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只要遵守一個簡單的原則,就可以守這種球。他提醒說,守門員自始至終要注意皮球飛行的兩個角度: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他們發現,亨利可能在皮球進行弧線運動的最重要的時刻吸引或阻礙了詹姆士的注意力。
然而,魯比克大學的簡·伯恩博士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一直在研究睡覺與效率的關系。他認為詹姆士沒有守住齊達內的任意球,是因為他反應太慢,而反應慢可能是比賽前一晚睡眠質量不高的結果。
綠茵常識
"香蕉球"
如果你經常觀看足球比賽的話,一定見過罰前場直接任意球。這時候,通常是防守方五六個球員在球門前組成一道“人墻”,擋住進球路線。進攻方的主罰隊員,起腳一記勁射,球繞過了“人墻”,眼看要偏離球門飛出,卻又沿弧線拐過彎來直入球門,讓守門員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著球進了大門。這就是頗為神奇的“香蕉球”。
來源:北京科技報 文/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