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三峽大壩”的說法再次見諸報端。美國《國防新聞》周刊日前報道,美國防部在上月二十八日送交國會的本年度《中國軍力評估報告》中指出,臺灣為了嚇阻北京攻擊,可能考慮瞄準中國大陸高人口密度城市,或高價值基礎建設,例如三峽大壩,實施轟炸打擊。
“轟炸三峽大壩”是老生常談。比如說,三峽大壩遠在大陸四川腹地,與臺灣直線距離至少超過一千五百公里,目前臺灣最好的戰機“F-16”作戰半徑僅九百公里,“幻影”才一千二百公里,鞭長莫及。于是,臺灣近些年先后制定天馬計劃、天戟計劃、逖靖計劃等,加快軍購美國中遠程巡航導彈和超高頻遠程雷達,炮口直指大陸北京、三峽大壩等重要目標。鑒于大陸天網嚴密,臺灣又圖另辟蹊徑。臺“副防長”最近說,如果派特工內部滲透,類似的反制計劃并非無法完成。從近期大陸軍界抓捕一批臺諜的情況來看,臺“副防長”所露口風并非虛訛。
臺“政院”游揆對此曾表態說﹕“臺灣即使有能力,也不會攻擊三峽大壩民生設施。”這能代表阿扁本意嗎﹖又能否預示阿扁日后不會出此殺著﹖一時難以確證。更大的疑惑是,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再加上報章大肆炒作,已經毫無秘密可言。為甚么一個舊話題會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這是因為美國防部從二零零零年開始編制的年度《中國軍力評估報告》,要為美國國會審核年度軍費開支和對臺軍售提出決策參考意見。美國防部年度報告首次提出“轟炸三峽大壩”的戰略抉擇,主要為美軍方突破對臺軍售底線造勢和張目。
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美臺斷交之后,美國對臺軍援改為在《中美建交公報》和《臺灣關系法》前提下的對臺軍售。《臺灣關系法》承諾:“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物資和防御服務”。美國已故總統里根一九八二年與中國簽署的中美《八一七公報》,進一步對美國對臺軍售做了限量、限時、限質的規定。盡管美國并沒有真正執行《八一七公報》,對臺軍售不斷嘗試突破底線,但事實上,從美臺斷交至二零零零年以前,美國只賣給臺灣防御性武器,對具有攻擊性武器控制相當嚴格。
二零零零年以后,美國對臺軍售的防御性武器底線開始有所突破。如售臺的八艘柴油動力潛艇、AIM-120遠程空對空導彈等,還默許臺灣加速研制中遠程地對地導彈和巡航導彈遠距離投射工具。但是,礙于《臺灣關系法》中“防御”條款的約束,美國對臺軍售還不便為所欲為。
美國防部的報告,首次把攻擊中國大陸列入臺灣的“反制措施”之中,實質是要改變《臺灣關系法》中“防御”的定義。一旦美國國會認可這一說法,或者至少對“防御”定義的理解出現松動,就相當于為對臺軍售解套,美國日后就可以“協助防御”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出售任何攻擊性武器給臺灣。由此產生的影響,將會十分深遠。
其實,美國對臺軍售近年來不斷“偷步”,已經逐漸墊高了臺灣在美國全球戰略格局中的身位。去年底,美副防長正式通知國會,軍方將把臺灣列為適用《武器出口管制法》的“非北約主要盟國”。中國官媒日前披露,美國防部通知國會,準備對臺出售超高頻遠程雷達。其內中寓意何在﹖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最近推出的一份數萬言的研究報告,預測二零零五年后兩岸爆發戰爭,大陸獲勝的機率超過七成,結論是“美國介入很重要”。這或許可以作為解讀的注腳。
臺美斷交后,美國曾有“現役將領不得訪臺”的禁令。最近,美參議院悄然通過解禁的議案。美國和臺灣的媒體近日披露,美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的亞太事務主管約翰.艾倫(John Allen)少將,將于七月訪臺,舉行雙邊防御對話。如果成行,則將突顯美軍方對于臺海憂慮的緊迫感。鑒于美國將于本月如期還權伊拉克,從中東泥沼中脫身,此時美軍方拋出“轟炸三峽大壩”的說法,又驟然增加美臺軍事互動,不啻給外界一個明確的信號:臺海,或將提早進入多事之秋。(美國《星島日報》6月17日社論;題:“轟炸三峽大壩”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