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25日就福岡高等法院駁回中國勞工要求日本政府和三井礦山公司作出賠償的上訴請求一事發表社論,指出清算歷史不能單靠司法部門,日本政府和國會應出面解決二戰勞工受害賠償問題。
社論說,日本戰敗已過去半個多世紀,關于戰爭的記憶正漸漸淡漠,但至今仍不斷有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戰爭受害者要求日本作出賠償。福岡高等法院的判決促使日本重新考慮應如何面對這一現實。
社論說,日本在戰前沒有追究國家違法行為責任的法律,而且日本民法規定從發生“違法行為”時算起過去20年的訴訟時效,也不能再要求受害賠償。福岡高等法院的判決正是據此作出的。但是,日本政府不能不承認中國勞工是由于當時的日本“國策”,而被綁架到福岡煤礦從事過于繁重勞動的事實。
社論說,如何看待“戰爭受害”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對在當時“國策”下所發生的嚴重“侵害人權”事實不能回避。德國為了給在納粹統治下被迫從事苦役者進行賠償,由政府和經濟界出資成立了財團。日本政府和國會應參考這一做法,考慮制訂救濟方案。
社論最后強調指出,日本政府充耳不聞亞洲人民的呼聲,是不能加深相互理解與信賴的。(來源:新華網;記者冮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