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紐約五月二十四日電(記者陳建趙海燕)剛剛結束戛納電影節活動的張藝謀在法國出現“花粉過敏癥狀”,以至二十四日中午在紐約接受記者訪問時還帶著墨鏡遮住發紅的雙眼。四十五分鐘的交談中,他拒絕各種光環,堅持要做一個普通人。而實際上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名字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中國電影”。
“武打不主打”
張藝謀來紐約是為了配合發行公司宣傳《英雄》一片,其實這部電影已經不用宣傳,不少人早已把看過的光盤收到柜子里而等著看《十面埋伏》了。不過張藝謀并不介意,因為“武俠”是他的一大喜好。
“我十七歲的時候和同伴傳看了一部《鷹爪王》,由此產生了對武俠小說極大的興趣,一直延續至今,都會經常買一些武俠小說來看。”在記者到來之前,張藝謀正在看神州奇俠系列中的《劍氣長江·兩廣豪杰》。看小說是他出差時的必修課。
“我十年前就說過一定會拍一部武俠戲,但一直沒有認真想過。要謝謝李安的《臥虎藏龍》,《臥虎藏龍》之后這類影片的市場行情就看漲,也鉤動了我的心情,有機會有大的投資盡心拍一部。”張藝謀強調拍武打片完全是個人喜好,根本沒有考慮是否通過武打片使華語電影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我沒有那么任重道遠的責任感,要不我就太把自己當碟菜了。”
不過張藝謀還是發表了對武打片的一些觀點:電腦化和高科技決不是動作電影的唯一出路,機器終究不能代替人,十年內觀眾就會看膩了,人類絕對不能成為機器的奴隸,人本質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拍了兩部武打片后,張藝謀說自己可能要拍點別的了,“武打”不是他的主打,不過今后有了靈感還會拍,但也只能是偶露猙容,他覺得自己的主打還是文藝片。
“讓我導歌劇,這不是‘打镲’嗎?”
聽上去“循規蹈矩”的張藝謀實際上干了很多“出格”的事,比如跨界導演歌劇《圖蘭朵》和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說:“都是人家找的我,因為他們求變。”
“一九九七年,意大利人找我拍歌劇,在這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圖蘭朵》。一開始我拒絕了,讓我導歌劇,這不是‘打镲’嗎?后來和一個搞音樂的朋友提起,他說你應該拍,這是個大戲,少拍一部電影都要接。過兩天他給我找來一盤錄像帶看,這才了解了這部歌劇,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可行性。”
“這可能是個開頭,給其他人提了個醒,這才有了后來的芭蕾舞劇。可能是受到《圖蘭朵》的啟發,中央芭蕾舞團也想:咱也找外行導導芭蕾吧!于是給我提供了一堆劇目,我看了以后總覺得不得要領,于是提出來能不能改編我的電影,如果把我的電影改編了我就有興趣了,因為我懂我的電影。他們同意,于是就有了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就這么簡單,并不是我是什么超天才,都是人家找我,也有一些基本的起點,八九不離十,我能做的也就那么多。”
“得獎不會刺激票房”
來到美國,相信張藝謀一定會想到好萊塢和奧斯卡,但談起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時,看不出張藝謀有一點遺憾。他說:“我是提名最多的中國導演,也許一直都是提名。”
張藝謀覺得參與比較重要,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是弱勢群體,不是主流,因此一些商業的或是藝術的電影節都應去參加,是亮相和宣傳的機會。他對媒體往往賦予參展電影“得獎才是目的的看法”感到不滿意,“你不是生下來就得獎的,也不是好運都給你的。上千部電影參加,你怎么就知道你能獲獎?你不得獎就成了事了?”張藝謀認為任何一個獎都不會直接刺激票房。
實際上張藝謀并不直接過問票房,“敲鑼賣糖,各干一行。需要我去宣傳,我就去,特別是美國、亞洲這樣的大市場,再忙也愿意抽出一些時間來配合。”張藝謀這么無所謂是因為他一直保持著不讓投資人虧錢的聲譽,“這也是我最得意的地方。”
“好萊塢需要那么多華人面孔演戲嗎?”
對華人電影演員到美國發展,張藝謀顯然持不同意見。“好萊塢需要那么多華人面孔演戲嗎?”張藝謀強調電影是個本土文化,就像真正地道的中國電影里并沒有很多外國角色一樣,美國電影也不需要那么多華人的面孔,即便你英文呱呱叫,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他不僅自己對到美國發展根本就沒興趣,而且也認為大可不必把到好萊塢發展看作一個華人電影演員的輝煌,“好萊塢電影中有多少有分量的角色是留給中國人的?除了打還是打。中國功夫是好萊塢需要的一碟小菜,千萬別把它當成宴席。”
張藝謀說自己一句英語都不會,也不喜歡生活在國外,無論吃什么還是覺得中餐最好吃。但他也表示,不僅中國電影需要國際市場,全世界所有導演都需要國際市場,一部電影在世界各地被接受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他不辭辛苦到美國推廣《英雄》的原因。
“不想把父女之間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張藝謀絕對不在媒體面前提女兒,只說女兒沒有從事電影工作,絕對是圈外人。“我不想把我們父女之間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他說:“我在所有的人生問題上跟大家都一樣,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有的我都有,普通人喜歡的我都喜歡,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