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聯合國五月十九日電 (記者 陳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胡世祥中將今天卸去戎裝,身著便服,出現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談到正投身其中的“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是中國航天工業中繞月飛行項目的人性化名稱。今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國國防科工委在北京舉行第一次總體協調大會,宣布胡世祥為“嫦娥工程”的四位副總指揮之一。
五月十九日上午,胡世祥率中國載人航天工業代表團訪問紐約聯合國總部,把中國“神舟”五號飛船攜載的聯合國旗移交回聯合國。晚間,他帶領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等,來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出席招待會。
看上去,胡世祥是個性情隨和的人。整場招待會上,他總是被僑胞簇擁著,不停地合影、簽名,有求必應。
在合影留念的間隙,他邊比劃、邊解說,與記者談起“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是繞月飛行,也就是飛船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軌道,然后圍著月球環繞飛行,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第二步是飛船落到月球上,采集標本,或就地在月球上處理,把數據發回地球。第三步是取樣、從月球返回地球。二00七年,中國計劃實現第一步,即發射衛星,繞月飛行。所有上述“繞”、“落”、“回”的步驟,都是不載人的。
衛星或飛船“探月”之后,中國何時能實現載人飛船“登月”呢?胡世祥稱,目前,中國還沒有把載人飛船登月的項目提上日程。因為,首先繞月飛行就有難度。科學家們都在研究“脫體”問題。
美俄在登月方面都有豐富經驗,中國能借那些經驗嗎?胡世祥說:航天技術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當然愿意借鑒。“但發達國家不可能把那些好東西全都給你。我們還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胡世祥今年六十四歲,畢業于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專業,從軍三十九年。走出校門后,他便進入中國組建最早、任務最重、環境最苦、技術最先進的導彈航天發射部隊——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
位于沙漠邊緣、甘肅省境內的“酒泉站”,是中國培養航天精英的搖籃:一大批航天發射指揮和技術專家都從酒泉脫穎而出;包括胡世祥在內的二十七位共和國將軍在那里成長。其后,胡世祥也曾到四川境內、中國最大的衛星發射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
隨同胡世祥來訪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際合作部副部長王中朝對記者說,航天工業方面,中俄之間有過友好合作。如,中國現有十四個航天員中,就有兩個曾被派到俄羅斯進行過全程培訓。但目前,中美航天領域的合作遠不像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那么活躍。美國政府還沒有解除美制衛星、有美國元器件的衛星到中國發射的禁令。換句話說,無論這顆衛星在哪國制造,只要上面裝有美國的元器件,美國政府就不同意這顆衛星到中國去發射。“美方堅持這項限制政策很多年了。我們對此也不再抱什么幻想。我們照樣能把自己的航天工業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