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中華工商時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2004年我們的財政政策已經趨向穩健,并已經在積極之名下行穩健之實。2005年我們要在推進改革中實現穩健財政政策。
文章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在最近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論壇》上指出,財政政策應該“在改革中轉向穩健”。他分析說,只有財政本身的改革和以財政為依托推進的改革到位后,穩健的財政意圖才將有可能得到實行。
文章提到,2004年5月,財政部長金人慶發表談話談到,財政政策將由“積極”轉向“中性”。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拉開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的帷幕。12月7日金人慶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對“穩健”財政政策給出定義:1.即經濟學的“中性”財政政策;2.穩健財政政策核心為:松緊適度;3.其標志是“雙減”:減少赤字、減少長期建設國債。
文章還提到,高培勇說,較之積極之名穩健之實的2004年,2005年將是穩健財政政策“名實合一”的一年。但客觀操作空間有多大值得研究。他說,為保持政策連續性,即便明年,財政赤字也不會少于3000億元,比今年的3198億元僅減少198億元,赤字率從2.5%降至2%,控制赤字最多有200億元左右;長期建設國債也不會減很多,1100億再減300億仍為800億元,兩個“雙減”難有大作為。
文章指出,穩健財政政策的實際內容,金人慶解釋為16個字: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金四點實際操作空間有多大?以上所列制約因素如何化解?分析當前形勢高培勇做出的判斷是:真正有可能進入操作層面的主線,在于推進改革。以改革促增長,以改革促發展。加快體制轉換步伐,鏟除各種行政性手段借宏觀調控之機“復歸”的土壤。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問題,消除體制缺陷,改變結構失衡,完善體制。即:通過改革實現財政支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他說,推進改革是一個很好很適當的選擇,從中可獲得的效益很多。同時他認為,從比較效應分析:這些錢終歸要花,把錢用在支持改革舉措出臺的支出上,擴張效應相對較小,也可避免在收入增長和支出膨脹之間形成“直通車。
文章指出,高培勇說,推進改革,事實上是財政政策的優勢。回顧改革歷程,我們有財稅改革先行的傳統。27年來,改革初期可以說就是減稅讓利帶動的。1994年,稅制改革又帶來改革轉型和制度創新,今天完善體制仍要靠財政改革推動。高培勇指出,推進財政改革可能的作為空間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財政自身的改革。其中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啟動新一輪稅制改革:其一,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改革,其二,農村稅費改革,其三,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其四,完善出口退稅機制。另一方面,是由財政支持推進的改革。主要內容包括:1.教育體制改革;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3.醫療衛生制度改革;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劉黃)